2016年6月1日星期三

01_02_08 道德分界:Stigmergy

《皇极经济》目录: http://gxstructure.blogspot.com/2015/12/01.html

01_02_08 道德分界:Stigmergy

“无制令刑罚,谓之皇;有制令而无刑罚,谓之帝”。那是否存在成功的管治实例,是介乎“无制令”与“有制令”之间,能真实演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呢?

近代洋人定义了一种现象,称为 Stigmergy(音译:善的莫迟),是一种很高层次的“德”治手段,其对应的“德”治意境,甚至比东汉桓谭在《新论》里的描述,还要高明,堪称为“德化”的最高境界,大概已逼近“道治”与“德化”的模糊边界。

2016年1月3日版本的《维基百科》,“共識主動性”词条有节录如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共識主動性
共识主动性
共识主动性(英语:Stigmergy)生物个体自治的信息协调机制。在没有中枢控制和接触交流的条件下,群体通过同频共振,达到信息对称,个体独立行动,互相修正,自我更新,逐步完善群体的生态环境。
共识主动性是生物界的自组织或人类的直接民主。其原理是,在群体行动中,每个个体通过同频共振来识别其他个体留下的信息和存留物,来独立完成下一个任务。虽然个体之间并没有直接接触和联系,他们后续自发的行动,却加强和完善了其他个体行动产生的成果,并导致了行动的连贯性,具有系统性活动特征。共识主动性也是无为而治行为,在缺乏任何规划、控制、或者个体之间直接联系的环境中,产生非常繁盛、并具有智能生态体系。从而为缺乏记忆、思维、交流,极其单纯的群体,生物群体提供了高效的合作机制。非洲教堂白蚁筑巢过程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单细胞生物群,到整个生物界;以及人类的反核蠕虫、开源软件、全球脑、占领华尔街社会运动等,也都具有共识主动性的特征。
历史
共识主动性(Stigmergy)是一个由Pierre-Paul Grassé 发明的新词,用来解释白蚁的筑巢行为。这个词是在几个希腊语词根的基础上造出来的,那几个词根的含义是「识别行动」。Grasse的灵感来自于蚂蚁和白蚁群,这些几乎没有任何智慧的生物,居然创立了如此精致的信息系统,并建造了复杂的建筑结构,Grasse想其中必有什么奥妙。通过观察发现,在蚂蚁的大脑或者基因里,并没有一个关于巢穴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机制,蚂蚁之间甚至没有直接的交流,因此,蚁巢的精致框架和复杂结构,完全是每个蚂蚁单独识别其他蚂蚁留下的生物激素和存留物后,达成共识,直接行动的结果。..

简单来说白蚁的例子,就是先前投下筑巢粘土的白蚁,诱使了后来的白蚁,按白蚁基因规划的秩序,有规律地堆上粘土,最后筑构成庞大的白蚁塔巢。可理解白蚁基因所规划的筑构秩序就是这现象背后的“道”,而第一只白蚁放下粘土,引诱其它白蚁去追随叠加粘土的现象,则可比拟为“无刑罚的制令”。

在人类社会里,能参悟到别人看不见的“道”(已足具条件去开展的筑构秩序),适当地贡献出第一颗粘土,以诱发组织按其预计的“道”来发展者,便堪称为这级别的有“德”之“帝”。
在如此极端的例子里,“制令”已属于十分间接的暗示,与“无制令”的差别甚为模糊。故“道治”与“德化”的分界线,应属这类情况。

换句话说,“德治”的最高境界,很可能就是“善的莫迟”(Stigmergy)。


© 2016 Danny Yeun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上一节:01_02_07 中介道之风 表徵肝亢
下一节:01_03 国学 DOT COM

01_02_06 乡愿德之贼 虚火入魔

《皇极经济》目录: http://gxstructure.blogspot.com/2015/12/01.html

01_02_06 乡愿德之贼 虚火入魔

谭嗣同《仁学》: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

“乡愿”之所以受尽千古白眼,全因孔子在《论语·阳货》里大骂:“乡愿,德之贼也”。在仲尼时代,这“贼”字大概指伤害,但“乡愿”又是如何伤害“德”的呢?《论语》没有详细记述。后人注解,皆在“滥好人”与“奉承权贵的伪君子”之间摇摆落墨。总之每逢有酸秀才落魄失意,就可以拉个显达的“乡愿”出来辱骂,发泄出精神胜利。

这种表面好人,没有干犯什么大罪的“乡愿”,为何会被孔子率领历代儒生,痛骂足二千年?这一般有两方面的讲法。

温和派会批评那些面面俱圆一乡皆称誉者,必定是没有原则的人,然后诸如此类,总之就不是好人。属这段《论语·子路》对答的发挥。“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而较为激烈者,则会附和《孟子》的讲法,指责“乡愿”虽看似忠信廉洁,与大众亲和,但在骨子里却引导蒙众往俗世污流同合。甚至奉迎权贵,以歪理贼民。

这些讲法虽然能论证出“乡愿”是坏人,但世间坏人无数、品类繁多,何故独“乡愿”被重责为“德”贼?到底是“乡愿”的什么行径,特别的把“德”给“贼”了?

按前述“山泽通气”的《易》理,“德”的核心是凝聚人的环境与机制。“文明”背后的秩序(气),先天就得依仗这种凝聚(泽)的魔力,才可配合仁的种子,而自发衍生出来。故此几千年来,古哲教育庸愚子弟,皆劝喻他们亲近忠厚的人,目的就是让大家都懂得辨识这条密码,以作为路标引导乡党子弟往“德”的平台凝聚。最终目标,是让“和”自发出现,使大家有途径生产出“乐”予彼此互相消费,出生生不息而凝聚。

由修身开始,用个人品德作指引路标,使散落的个人与群组互相找到知音,让“和”可以逐步连系到更大的网络发挥,让更多的人接触、互动出更优的“乐”,从而提高“和”、“乐”的(凝聚)效益。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由是得到升华。

可是“乡愿”无“德”。在古哲精心布置的那套荒野求生攻略里面,“乡愿”是指错方向的路标,其本身亦没有发展“和”、“乐”的种子,无法引导群组维系生生不息的“和”。天资聪颖的子弟当然不会上当。但古来都是随波逐流者皆众,况且若“乡愿”依附了权贵,便更可获得资源,将自己装饰成超级公路上的大型路牌,把大部份求“德”心切的蒙庸,自然地引导到无“乐”的平台上。

部分不幸运者,会在这些假平台间往来兜转、蹉跎岁月,毕生升华不出“乐”、“和”(例如 Web 2.0)的持续机制。但更悲惨的,却是那些被逼困在伪“德”平台的信众。为阻其逃脱,会被严密监控,灌输洗脑教育,架以思想枷锁,最终连意图脱离的意志也丧失掉。
按中土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关于办理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种组织于中土拥有六个主要特征:教主崇拜、精神控制、编造邪说、聚敛钱财、秘密结社、对抗社会。

中土人士,若了解到身边有类似特征的组织,便要坚决提高警觉,时刻唤醒良知警惕。须懂得钱财、事业、虚荣以致自由,都不过是身外事物,绝对不能放弃自己的人格与灵魂。否则最后只会连自己后悔的能力也押卖掉,永难超生。

简而言之,“乡愿”提供了“德”的赝品(当代人称:A货),以此麻醉信众放弃自己思想与活动的自由。若从功利的观点来讲,则是引导社会把精力耗费在负回报的第三产业里,就算看不见实质回报,依然自我感觉良好。这亦有点类似中医的“虚火”,即身体个别机能高速新陈代谢,但所作的,却都是虚功。内家气功也有所谓走火入魔,据讲是因为血气本应均匀分布的共振能量,都错误集中往个别经络里激荡,身体机能因此严重失衡。这现象在商业上也很常见,典型是书未读通或急求冒进的高层,错把业务的精进绝对等同于个别指标增长,以至损害公司利益来增长指标也在所不计。若越能如此增长指标的经理越是获得集团赏识的话,则集团便与上述的走火入魔无异。

相对而言,真的“德”则可以孕育出新的规律(气),使群组互相配合(和),产生出“乐”来给成员间相互“生产”与“消费”。这与依仗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增长来发展经济,异曲同功。
注:本节的内容,若一时看不明白,可权把“乐”等同为Web 2.0,即“维基百科”、“面书”、“QQ”之类。这“乐”的特色是能够从虚无之中发展出凝聚因子(内容、关注、利益),让群组成员自己享受之余,又同时在供应享受予其他成员,以此实现生生不息的凝聚。而“和”则是这种相互配合现象背后的协同规律、现象。


© 2016 Danny Yeun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上一节:01_02_05 中学难体 西学易用
下一节:01_02_07 中介道之风 表徵肝亢

01_02_07 中介道之风 表徵肝亢

《皇极经济》目录: http://gxstructure.blogspot.com/2015/12/01.html

01_02_07 中介道之风 表徵肝亢

那对于“道”而言,是否也存在类似的赝品呢?按前述“道”通阴阳(或天地、或市场与产能)的讲法,“道”的赝品应该就是让大众错走冤枉路的误人发明。但由于“道”本来就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发明,发明者若误夸其能,实属情理之中,不应苛责。否则便会变成扼杀创新风气,堵塞了后来的“道”,并把“道”放在民众的对立面上。

此外,一旦“道”献世人之后,何人、何时、如何应用“道”,再不该为发明的“皇”所调控。应用“道”的民众,协同将“道”的“意”演绎出具体事物,并集体承担相应结果。故此,若民众靠大家的应用经验、口碑,来决定是否采纳其“道”,则不论成败,也是“道”这种伟大机制的自然现象,无可厚非。但在近代大量出现的“中介”,却把这自负盈亏的关系改变。

“中介”作为一种职业,为利是图。在民风朴实的平稳世代,优良的“中介”或可发展商誉作资本,老实经营使买卖双方得其所哉,从而把卑劣的同业淘汰掉。但人心不古,今日操此业者尤多寸光鼠目之辈。如扶桑(今译:大峡谷)就有非常蓬勃的iBanker(音译:挨病嫁)专业,多年来持续引导民众,将积蓄投资于缺乏回报的项目上,催谷小人学家(Economists)称为“Bubble” (音译:抱怖)的金融泡沫反复爆破“Burst”(音译:把死赐),往来虚耗万亿社会资源。

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除了介绍投资机会、给金主作最终决定的狭义“中介”之外,还有手持别人资金、间接代为投资的广义“中介”机构。这些投资代理,都无需以金主利益为依归,就算把资源导往缺乏回报的项目上,这类“中介”都无需承担责任。每当羊群效应出现时,这类“中介”的头目,单靠疯狂跟风一回,便可赚得十辈子也花不完的分红。而疯狂过后的损失,则一概由金主承担。故此,假若一地的资源都被这类广义“中介”所操控,则其工商发展,便只能重复在一窝峰的“抱怖”与“把死赐”之间往来。

即民间智慧早已看破的社会现象:
“一抓就死,一放就乱”。

不过话说回头,“中介”固然可能因私利而恶意误导民众涌入歪“道”,但只要市场畅旺,泡沫还是可以被偶然催生出来。史上的事例有,明朝崇祯十一年,在和兰(今通译“荷兰“)曾出现过的“紫述香失心”(今译:郁金香狂热)。这事件被后世小人学家(Economists)纪为泡沫金融之首例。究其原因,除当时和兰民众无知、贪婪之外,紫述香期货交易渐成气候,亦属要因。

这类情况下孕育的泡沫,若有明主,当由明主来节制。唯明主虽知道自己是明主,但庸君却未尝有自许为庸君者!泡沫若遭缺乏自知之明者骑劫调控,其结果恐怕比泡沫按市场规律爆破,来得更为可怕。故,唯有广开民智、流通资信,方可作为制约泡沫的通则。古代此策难以完善推行,故朝廷经常抑商限市。但今日技术早已摆脱了昔日的限制,若朝廷得信于民,又何惧广开民智,普及知识传播与信息交流。

近年小人学家纪为经典的泡沫案例,则多涉及朝政或挨病嫁(iBanker)的私德,积极地把大量资源导往缺乏回报的项目。溯本追源,都是因为有“中介”在花费“别人的资金”(“Other People's Money”,音译:捱打骗宝是没理),或有“中介”为提成而刻意误导金主,把本来早应自然荒废的死巷,粉饰成互通有无的跨海大桥,引导大量社会资源分流往无回报处,直至泡沫爆破为止。

“风”乃中医“六邪”之首。按科学中医巨擘王唯工的考证,应为患处需增加血液流通杀菌,身体遂打开过多的微血管口,使血流量骤然增大,引致血压不稳定,进而影响血液循环的共振效率。这类似本应稳定的行车,却经常“打冷阵”的现象类似。由于感染细菌可沿经络移动、扩散到其它部位,故《黄帝内经》描述:“风者,善行而数变”。

此外,王唯工也考证出高血压多缘于肺病或头颈伤患,由于肺伤妨碍血液吸氧,头伤使血液难达脑袋,故须提高肝与心脏的共振强度,协助血压升高,让血液能深达人体各部位。近代中医多不谙此理,只道血压高升与肝阳上亢有关,于是把身体对抗病因的补偿反应(高血压),错看为病因来压抑。西医对高血压的理解,也是类似的糊涂,是故此病难以单靠吃药根治。但喜闻近年有治疗血压高的西药,凑巧可以宣肺。若适合病情,或可治愈。

言归正传。中医的肺经主肃降,就如财经界把无效率的公司、项目清盘。而经过头颈的胆经,按王唯工考证,则掌控着心频的第6谐波,有调配“气”分布的功能,好比把游资从过剩的板块引导到缺乏资金的板块。这类功能若出现问题,在人体就会出现高血压,而于财经则为个别行业板块过热,蕴壤着逼爆血管爆破的泡沫。治疗当以治本为务,不能把病征压下去,便当作根治。

中西医面对高血压,多采用长期服食药物,把血压压下去就算。有医德的,亦会认真劝说病人改善生活习惯,以图根治。而万国朝廷面对财经泡沫,虽也有采取广开民智、流通资信的久安良策,却亦不乏推行简单行政指令,暂禁价、量飙升,便权当解药,不加深究资金缘何都流往无效率的项目处。

虽知资金若水,市场乃供求失衡之释放口。堵塞了一个市场出口,资金必在另一处寻找出口泛滥。近代所谓专业人士,对于治疗人体和财经的的专业态度,皆同出一辙,只顾治标不求治本。

尤有甚者,头颈血管受阻本已不宜多吃油腻,但正如第一次亚洲金融风暴爆发之前所示,当朝权贵偏偏就是喜欢逼令自己国家借贷来大啖肥膏。结果只生来赘肉、油脂,进一步压逼着自己的血管,催逼血压暴升,以财经中风收场。这与高血压病患一般都戒不了高胆固醇食物,何其相似!大概古今中外,不论贫、富、贵、贱、个人、机构,其性格弱点的爆发机制皆无二致,只差别在什么舞台上以什么节奏演绎而异。


© 2016 Danny Yeun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上一节:01_02_06 乡愿德之贼 虚火入魔
下一节:01_02_08 道德分界:Stigmer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