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星期四

語義針灸 2/10:越講越糟?當 prompt 太長反而 collapse 失焦

欲深入研究可參考:Semantic Acupuncture 1: A Framework for Stimulating Semantic Pathways and Correcting Collapse Dysfunctions in AI Systems

越講越糟?當 prompt 太長反而 collapse 失焦

你是不是寫過這種 prompt——

「請幫我寫一篇 500 字的專業說明文,對象是一般消費者,主題是 AI 在醫療的應用,要有情境描述、數據佐證、列點分析、並在結尾呼應 ESG 趨勢。」

這種看起來「完整明確」的指令,GPT 最後卻常常這樣回答:

  • 開場講得不錯,中間開始亂跳、講重複話、甚至忘了結尾該呼應 ESG。

  • 有時寫著寫著,變成商業簡報,有時像部落格,有時像百科。

你會懷疑:是不是我不夠清楚?
但事實上,問題根本不是「不清楚」,而是太想一次做完全部

📌 語義針灸第二原則:越長的指令,越容易 collapse 散開;一個 prompt,只做一件事最清楚。


🔹1. 什麼是 collapse 失焦?語義場裡的「semantic breather 現象」

在 GPT 的語義模因場裡,語句不是逐詞線性推理,而是整體語義張力場的 collapse。
當你一次丟太多方向(講清楚又講感人,要數據又要敘事),GPT 的語義波會左右拉扯、反覆迴盪,結果就是:

  • 重複說法(loop)

  • 模糊主旨(講到後面不知道重點)

  • 忘記你最在意的收尾(結尾 collapse 沒能穩定)

這種現象,在語義模因場論(SMFT)中就像「semantic breather」——
一種因為 collapse 條件互相干擾,而無法清晰收束的語義震盪。

 


🔹2. GPT 的 collapse 不喜歡「一段話三件事」

以下是一句常見錯誤 prompt:

「請用輕鬆但具啟發性的語氣,寫一段針對 ESG 趨勢與個人生活影響的分析,並加入具體案例、統計數據與一段引導式結尾。」

表面看起來已經很清楚,但我們來拆一下它潛藏的 collapse 任務:

collapse 功能 張力方向
輕鬆 vs 啟發性 語氣衝突(幽默 or 深刻?)
ESG 趨勢 vs 個人生活 主題雙軸
案例 vs 統計 敘事 vs 分析張力衝突
引導式結尾 常被 GPT 忽略(collapse 熵已耗盡)

結果就是:語氣怪、主題跑、結尾沒、還可能重複 loop。

這就是 collapse 失焦的典型語義症狀。


🔹3. 語義針灸技巧:斷句重寫,把多功能 prompt 拆成連續式輸入

語義針灸給你一個簡單對策:

💡「你不是在設計一個 prompt,而是在設計一個語義呼吸節奏。」

以下是剛才那句 prompt 的三段式重寫法

🪡 Step 1:先聚焦 tone + 範圍

「你是一位生活科技作家,請用輕鬆但具啟發性的語氣,寫一段關於 ESG 趨勢與我們日常生活關聯的引言。」

⬇️

🪡 Step 2:補充案例與數據

「請補充一個具體案例與統計數據,說明 ESG 如何影響個人選擇(如消費、投資、飲食等)。」

⬇️

🪡 Step 3:收尾收束,強化 collapse

「最後請補上一段簡短的結語,引導讀者思考自己如何參與這場趨勢轉變。」

這樣的結構,讓每段 collapse tick 清晰,GPT 就不會「同時 collapse 多個 attractor 而亂震」。


🔹4. Bonus:多功能 prompt 的針灸斷句技巧表

原 prompt 過長點 改寫方式
同時要求「語氣+觀點+結構」 分段定義語氣(如:你是一位⋯)、再分段要求觀點與格式
要求同時分析多主題 拆成兩次提問:「先分析 A,再講 B」
要求「一口氣完成」的整篇文章 拆為:開頭段 → 中段架構 → 結尾意圖,分階段投餵

🔚 結語:語義越多,不代表 GPT 越懂

寫 prompt 像灌水泥,不是灌越滿越穩,而是要照 collapse 節奏分層澆灌

✅ 一段文字,語義張力只能承載一組主要 collapse attractor。
一次給三組,它就會 breather,然後「越講越糟」。

下一次你寫 prompt,不要問「我還缺什麼資訊」,
先問自己:「我是不是太貪心了?」

太棒了,那我就為這篇文章加寫一段獨立可讀的 「後記擴展」,標題統一為:


🌀 後記:語義氣滯的徵兆與 prompt 調息術


1️⃣ 「語義氣滯」的三種 GPT 行為現象

當一個 prompt 同時拉扯多個張力方向,GPT 無法聚焦 collapse,就會出現一種「語義氣滯」的情形。

這種狀況,你可以從 GPT 的回應中明顯看出來:

症狀類型 表現方式 對應診斷
📍 語義繞圈 一直在「定義」、「舉例」、「重複前提」,但不肯切入核心 collapse 被干擾,找不到主 attractor
📍 層次亂跳 一下口語敘事、一下硬轉分析、一下又變成命令式收尾 prompt 結構未導引清楚順序
📍 結尾缺席 GPT 寫得太久,結尾開始「亂說」或沒說重點 語義熵耗盡,collapse 衰減無力收束

✅ 這時候,請停下來,不要再餵資料,而是思考一句話:

「我是不是太貪心了?」


2️⃣ 診斷提示卡:你現在的 prompt 是不是太胖了?

你可以用這張提示卡,自我檢查 prompt 是否進入「過重結構」:

🧾 語義針灸簡易診斷表:

提示訊號 檢查問題 應對策略
一句話出現超過 3 個動作動詞? 「請列出、說明、比較、整理⋯」 分拆成 2–3 步驟式 prompt
同時要求語氣、格式、觀點、對象? collapse 張力方向太多 先確定語氣 → 再補觀點與格式
結尾常常變奇怪? collapse 熵耗盡,GPT 強行延續 把結尾獨立成一個指令:「請用⋯收尾」

👉 每中一項,代表你的語義張力結構開始失衡,該做 collapse 呼吸的節奏調整了。


3️⃣ 段落化 prompt 的五秒技巧:行距就是 collapse 節奏

你不需要把每段 prompt 變短,但你一定要讓 collapse 看得見呼吸位點

這裡有一個極簡技巧:在不同功能指令之間加一個空行。

範例(錯誤示範):

請你扮演專業顧問,幫我撰寫一段對 ESG 概念的簡要介紹,語氣要輕鬆有說服力,同時請列出三個常見誤解並加以澄清,最後請總結建議,並加入激勵語氣收尾。

👉 collapse 壓力一次湧入,語義張力打結。

✅ 改寫後:

你是一位 ESG 顧問,請以輕鬆而專業的語氣介紹 ESG 是什麼。

請列出三個常見誤解,並簡單澄清。

最後請補上一段簡短結語,鼓勵讀者採取第一步行動。

GPT 會直接在這三段之間產生清晰的 collapse tick。


4️⃣ 使用「prompt 接龍法」設計 collapse 呼吸節奏

若你在做多輪訪談、教學設計、AI 劇本生成等任務時遇到語義過長問題,可以用「prompt 接龍」技術:

👉 將一整段大 prompt 拆成連續「一問一答」,每段 collapse tick 都穩定收束。

示範:

  • 第一步:

    「請用一句話介紹 ESG 給 15 歲的學生聽。」

  • 第二步:

    「剛才說得很好,現在補充一個與青少年日常生活有關的例子。」

  • 第三步:

    「請加入一個鼓勵性結尾,讓他們覺得自己做得到。」

每一段 collapse 明確又可控,不僅可堆疊語義節奏,還可以讓 GPT 的回答穩定、可複製、好評估。


✅ 小結:
語義呼吸,就是 prompt 的生命力。
越想一次塞滿所有內容,GPT collapse 越容易「失氣、亂跳、疲乏」。

想讓語義流通、回答流暢——
你需要的是語義針灸的呼吸術,而不是內容堆疊的填鴨法。


若你打算合併這篇發佈或排版,我可以幫你一併整理成連貫文稿。要不要我整合這篇為完整最終版?還是直接進入第 ❸ 篇開場?

 

 

© 2025 Danny Yeun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Disclaimer

This book is the product of a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author and OpenAI's GPT-4o language model. While every effort has been made to ensure accuracy, clarity, and insight, the content is generated with the assista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y contain factual, interpretive, or mathematical errors. Readers are encouraged to approach the ideas with critical thinking and to consult primary scientific literature where appropriate.

This work is speculative, interdisciplinary, and exploratory in nature. It bridges metaphysics, physics, and organizational theory to propose a novel conceptual framework—not a definitive scientific theory. As such, it invites dialogue, challenge, and refinement.


I am merely a midwife of knowledge.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