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极经济》目录:
http://gxstructure.blogspot.com/2015/12/01.html
《皇極經世》的『熱力學』觀
古籍往往將『天地』的兩種意義混為一談,這裏試借用『熱力學』的現代觀點,來分辨解釋。
『天地』若取先天『乾坤』義,可對應『熱力學』兩個不同溫度的『熱源』。透過應用『落差』之間的流動力量,產生『道治』。
現今商業挂帥,最深入民心的『落差』,大概就是兩地之間的『物價』差異,可以透過修橋整路來落實『道治』。
但建設道路的人,是難以或無需控制商旅用路來運輸米糧,抑或運輸毒品。
故此『以萬物為芻狗』,既可以解作無路之前的『天地』設置,將配合大環境的需要,驅動人們去設計、落實道路所通過的點站;亦可以解作,道路乃係任用家按大環境需要,來作任何種種應用。
另一個『天地』的意義,則是對應先天的『山澤』。乃是『乾坤』兩卦,在『天』爻的交溝,屬於環境因素,非局中之人力可以左右,故此往往亦以『天地』比喻。
於『熱力學』,『山澤』對應盛載『氣體或水液』的『容器』,特點是成一個『迴路』形狀,使得氣體或水液可以在『迴路』裏面循環『作功』(Works)。
『山』主要類比作『容器』,『澤』則要類比為能夠吸收『天地』間流動要素的氣體水液,能轉化循環『作功』。
在商業社會,最常見的『澤』,就是有公平規則交易的平台、城市、特區之類。
『山澤通氣』的『氣』,則專指『作功』(或賺錢)的循環迴路。
而『仁』在這『熱力學』模型裏面,則有類似閥門的作用。主要用作調和循環迴路的效率,避免出現湍流,或人事上之所謂『內耗』、『交易費用』。
『仁』與閥門的差異,乃閥門是外在調控的機關,而『仁』則積極在内部協調組織,使內部運轉順暢。
『仁』對應『乾坤』的人爻交媾,被描述為『水火相射』或『水火不相射』。這兩種說法的内涵都是一樣的,皆欲標榜『制度範圍』與『曲成手段』的互動。
老百姓一般只會體驗到被統治的最終結果,而很少關注統治的背後理念。而『德』是凝聚要素,使產生自組織的循環迴路。從老百姓單純體驗結果的角度,暢順運行中的『德』治與『仁』治,其差異細微。故此『德』與『仁』嘅概念,往往被混合使用。
但如此混合使用名相,當要認真分析的時候,就難免會踫到『XX非XX』的邏輯出現。
順帶一提,古人使用『禮』來落實『仁』。
而綜合旬子的講法:『禮者 Like 也』,是一種避免耗用有限資源去滿足成員無限慾望的數碼發明,用以協調群組秩序。
原文是:
『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皇極經世》與現代科學的銜接,大概就可以這樣類比切入。
© 2017 Danny Yeun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