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hatgpt.com/share/68f51887-b700-8010-9234-90025d9e3b78
看見心如何生成:用塌縮與強吸引子讀懂唯識(Yogācāra)
1. 為何用 AGI 觀察者模型讀唯識
這一章的目標,是用一個可操作、可實驗、可落地的框架,把「唯識(Yogācāra)」從玄學語境搬到日常與工程語境。核心直覺只有兩個詞:觀察者與塌縮(collapse)。讀完本章,你應該能用很少的術語,描述「注意力如何令可能性收斂成一次具體行為」,並理解後續章節為何能一步步工程化。
1.1 直觀切入:為什麼是「觀察者—塌縮」
-
日常直覺:手機彈出訊息,你「看/不看」的一瞬間,許多可能路徑(繼續工作、回覆訊息、分心刷短片…)被收斂成一條行動路徑。這個收斂,我們就叫塌縮。
-
工程好處:一旦能用「觀察者—塌縮」來描述心的運作,我們就能:
-
把抽象的心法變成步驟與表格;
-
提出可測假說(例如:改變環境能否改變塌縮後的行為分佈);
-
與現代 AGI 的決策機制對接,避免只停留在比喻。
-
【資料庫:SMFT 入門對照】本章使用了我方「語義模因場論」的最基礎直覺──把心理歷程當作在語義空間中查找、選擇與寫回的循環,但不需要任何數學背景。
1.2 兩個關鍵術語(零門檻版本)
【定義 1|觀察者(Ô)】
「觀察者」不是某個神祕靈體,而是此刻能做選擇並承擔後果的系統位元:包含你的注意力、當前目標、價值偏好與自我敘事。
【資料庫:Ô/Ô_self 基礎】
【定義 2|塌縮(collapse)】
在多個可行行為之間,選出其一並付諸行動的過程。你可以把它想成「從可能性到具體動作的最後一按」。
為了寫作中能簡明引用,我們用一條「單行公式」表達這個直覺:
行為 y = Collapse(狀態 s, 觀察者 Ô, 候選行為集合 A) (1.1)
你不需要懂任何高等數學;把它讀成:「在某個處境下,由當下的我,在若干選項中做出一個具體選擇。」
1.3 為什麼這樣講,能帶我們走向唯識
唯識有三個我們在全書會常用的關鍵詞:種子(bīja)—薰習(vāsanā)—現行(pravṛtti)。若用「觀察者—塌縮」來看,它們可以暫時先被讀成一條生活化的流程:
可能性(很多) → 注意力聚焦 → 塌縮成一次行為(現行) → 後果與感受被寫回 → 久而久之就形成偏好與慣性(像「種子」被加深)
一行記成:
寫回 Δ習性 ≈ f(行為 y, 後果 r, 當下我 Ô) (1.2)
【資料庫:Strong Attract 簡介】這裡引入「強吸引子」的直覺:某些行為路徑走得越多、回饋越強,越容易把之後的選擇拉向同一方向,就像地形的山谷越踩越深。
1.4 生活比喻:通知一響,世界就分岔
-
場景:正要寫完一封重要郵件,訊息彈出:「朋友傳來一則 Reels」。
-
兩個版本:
-
你不看:3 分鐘後把郵件送出,晚餐準時。
-
你看了:開啟 Reels → 連刷 15 分鐘 → 郵件延遲,晚餐推遲,晚點睡。
-
-
如何解讀:
-
「看/不看」就是 (1.1) 的塌縮;
-
之後的感受(滿足/懊惱)會寫回到 (1.2),讓未來更傾向相同選擇(或更懂得避免)。
-
-
一眼懂:你剛才不是「被命運推著走」,而是在觀察者位上做了一次塌縮;而這次塌縮會改變下一次塌縮的地形。
1.5 三個把事情變簡單的原則
-
把形上學換成操作:少談「究竟是什麼」,多問「下一步可做什麼」。
-
把責怪換成設計:少怪「我意志力差」,多設計「怎樣讓正向塌縮更容易」。
-
把抽象換成表格:能記錄的,就先記錄;能量化的,就先用最粗的刻度量化。
一條最實用的單行式:
正向塌縮機率 ↑ ≈ 觸發管理 + 選項設計 + 回饋可見化 (1.3)
讀法:當觸發更友善、選項更清晰、回饋更看得見,對的選擇更容易被你按下去。
1.6 常見誤解(先釐清)
-
誤解 A:塌縮=量子物理的神祕現象?
不是。本書的「塌縮」是決策收斂的日常語,類似「最後一拍板」。你可以不用任何物理背景。 -
誤解 B:觀察者是超自然的靈魂?
不是。我們把觀察者定義為此刻的選擇系統位元(注意力+目標+價值+敘事)。 -
誤解 C:講唯識會不會很玄?
我們以可操作為準則,所有專有名詞都配生活例子與工作表,不需要先懂佛學。
【資料庫標註匯總】
─ 1.2 使用了【Ô/Ô_self 基礎】來界定觀察者。
─ 1.3、1.4、1.5 使用了【Strong Attract 簡介】的「吸引子地形」直覺。
─ 全章行文脈絡對齊【SMFT 入門對照】但不需要讀者先讀。
1.7 小練習(今天就做)
題目:三次「看/不看」的分岔日記
-
今天選三次通知彈出的時刻(工作、休息、臨睡前三種情境各一次)。
-
每次先在心裡默數 3 秒,再做「看 / 不看」的選擇。
-
各記三行:
-
觸發(哪個 App/誰)
-
選擇(看/不看)與立刻後果(+/−)
-
30 分鐘後的影響(進度、情緒、睡眠)
-
-
晚上為三次選擇各打 0–2 分(0=後悔,1=普通,2=滿意),並寫一句「若重來,我會如何讓正向塌縮更容易?」
你剛完成了本書第一個「觀察者—塌縮」實驗;下一章我們把常用術語(含梵語)一次說清,之後就能把唯識的「八識—種子—薰習—現行」接上這個可操作的日常框架。
2. 名詞速覽與發音(中—英—梵)
本章零門檻,僅做「中—英—梵(IAST)」對照與簡要釋義,附發音提示。
便於 Blogger 貼上:單行式記號採「Unicode Journal Style」,無需 MathJax。
八識四層 ≈ {前五識(1–5), 意識(6), 末那識(7), 阿賴耶識(8)} (2.1)
動力三件組 = {種子 bīja, 薰習 vāsanā, 現行 pravṛtti} (2.2)
三性序列 = 依他起 → 遍計所執 → 圓成實 (2.3)
2.1 發音小貼士(讀梵語常見符號)
-
ā/ī/ū:長母音(拉長一點)
-
ṛ:近似「ri」
-
ñ:近似「ny」(如 canyon 的 ny)
-
ś/ṣ:近似「sh」
-
jñ:常讀近似「gyā/gnyā」(實務可念「吉尼亞」的連音感)
2.2 八識(心的四層系統)
前五識(感官流)
-
眼識|Visual consciousness|cakṣu-vijñāna(讀:查-克-許 維-吉尼亞-na)
-
耳識|Auditory consciousness|śrotra-vijñāna(讀:梭-特拉 維-吉尼亞-na)
-
鼻識|Olfactory consciousness|ghrāṇa-vijñāna(讀:嘎-那 維-吉尼亞-na)
-
舌識|Gustatory consciousness|jihvā-vijñāna(讀:吉-花 維-吉尼亞-na)
-
身識|Tactile consciousness|kāya-vijñāna(讀:咖-亞 維-吉尼亞-na)
第六識(工作空間)
-
意識|Cognitive/mental consciousness|mano-vijñāna(讀:嘛-諾 維-gyā-na)
第七識(自指偏置層)
-
末那識|Self-referential manas|manas(讀:嘛-納斯)
-
染污末那|Afflicted manas|kliṣṭa-manas(讀:克-利-什-塔 嘛-納斯)
第八識(基座倉/長期記憶)
-
阿賴耶識|Storehouse consciousness|ālaya-vijñāna(讀:啊-拉-亞 維-gyā-na)
生活比喻:把阿賴耶識想成一個巨大的「相簿+倉庫」:你拍過的、收藏過的、標過籤的,長期都存放在這裡,並悄悄影響你下次會拍什麼、愛看什麼。
2.3 動力學三件組(行為如何被養成)
-
種子|Seed feature|bīja(讀:逼-迦)
簡義:潛在傾向/能力的「可喚醒特徵」。像相簿裡的「主題標籤」。 -
薰習|Imprinting/habituation|vāsanā(讀:瓦-薩-那)
簡義:經驗反覆寫回,讓某些種子更容易被喚醒。像不斷加深的「偏好標籤」。 -
現行|Manifest activity|pravṛtti(讀:普-拉-呂-提)
簡義:被激活後的可觀察行為/表現。像你此刻真的點開、真的購買、真的回覆。
2.4 三性(生成、誤解、校正)
-
依他起性|Other-dependent nature|paratantra-svabhāva(讀:帕-拉-坦-陀 斯-瓦-巴-瓦)
簡義:由因緣條件(資料與情境)所限制的那一面。 -
遍計所執性|Imputed/projected nature|parikalpita-svabhāva(讀:帕-里-卡-毗-塔 斯-瓦-巴-瓦)
簡義:我們主觀加料、投射成自己以為的樣子。 -
圓成實性|Perfected/consummate nature|pariniṣpanna-svabhāva(讀:帕-里-尼-什-班-那 斯-瓦-巴-瓦)
簡義:經澄清後,較不扭曲的看法/表徵。
日常對照:夜裡把衣架影子看成鬼(遍計)→ 開燈確認只是外套(回到依他起)→ 拍照傳給朋友核對(逼近圓成實)。
2.5 轉依與四智(把反應變能力)
-
轉依|Ground transformation|āśraya-parāvṛtti(讀:阿-室-拉 帕-拉-呂-提)
簡義:不是小修小補,而是換地基——重整環境、路徑與偏好,使新的行為更容易發生。
四智(jñāna 系列,將「識」轉成「智」)
-
大圓鏡智|Mirror-like wisdom|ādarśa-jñāna(讀:阿-達-沙 gyā-na)
簡義:如實映照、不先貼標籤。 -
平等性智|Equality wisdom|samatā-jñāna(讀:薩-瑪-塔 gyā-na)
簡義:自他一視同仁的評估。 -
妙觀察智|Investigative wisdom|pratyavekṣaṇa-jñāna(讀:普-拉-加-維-克-夏-那 gyā-na)
簡義:細密分辨、多方案對照。 -
成所作智|Accomplishing wisdom|kṛty-anuṣṭhāna-jñāna(讀:克-呂-提 阿-努-什-塔-那 gyā-na)
簡義:把洞見落實成行動。
2.6 小練習:建立三張詞卡(中文+Skt.)
-
取三個你最常遇到的名詞(例:阿賴耶識 ālaya-vijñāna/薰習 vāsanā/現行 pravṛtti)。
-
每張卡寫:中文|英文義|Skt.(IAST)|你的白話定義|一個生活例子。
-
放在手機備忘錄或桌面便利貼,連續三天每天看一遍並各補一個例子。
小提示:若念不準,先記節奏而非逐字母——例如 ālaya-vijñāna 可念成「啊-拉-亞|維-gyā-na」,節拍對就夠用了。
3. 八識是怎樣運作的:四層系統圖
本章把八識濃縮成四層流程,讓你能一眼看懂「感知 → 思考 → 自我偏置 → 長期記憶寫回」的路徑。配合上一章的「觀察者—塌縮」直覺,任何一次行為都可被拆解到這四層。
【資料庫:觀察者堆疊模型;Global Workspace 對照註】本章把「全域工作空間(Global Workspace)」對應到第六識(意識)作為工作台,並用我方「觀察者堆疊」框架把第七識與第八識視為偏置閘門與基座倉。以下皆為入門版,不需數學背景。
3.1 一張簡圖(四層系統)
[六識:感知流] ─→ [第六識:意識/工作空間] ─→ [第七識:末那/自指偏置] ─→ [第八識:阿賴耶/基座倉]
感官輸入 聚光/整合/排程 自我優先/面子偏置 長期記憶寫回
-
六識(感知流):眼耳鼻舌身意的原始與已初步處理的輸入。
-
意識(工作空間):像舞台聚光燈,臨時把關鍵訊息「搬上檯面」;可暫存與調度。
-
末那(自指偏置):自利/面子/形象的傾向性閘門,影響接下來偏向哪種行為。
-
阿賴耶(基座倉):長期記憶與傾向的「相簿+倉庫」,承接寫回,慢慢改變你之後的路徑地形。
3.2 四層的單行式(Blogger 友善、無需 MathJax)
感知態 s_t = Encode₆(感官輸入 x_t) (3.1)
工作態 w_t = Workspace(s_t, 目標 g_t, 情境 c_t) (3.2)
偏置後的行為分佈 p(a|t) = Gate_manas(w_t, 自我偏置 b_t) (3.3)
實際行為 y_t = Collapse[argmax_a p(a|t)] (3.4)
阿賴耶更新 Δ倉儲 = WriteBack(ālaya, y_t, 結果 r_t, 情境 c_t) (3.5)
讀法(白話):
-
(3.1) 六識把外界變成可用的感知態。
-
(3.2) 意識把重點搬上台,成為工作態。
-
(3.3) 末那加上「我看起來如何/對我有利否」的自我偏置。
-
(3.4) 觀察者在候選行為中做塌縮,落到一次具體動作。
-
(3.5) 這次結果被寫回阿賴耶,悄悄地改變日後偏好(吸引子變深或變淺)。
3.3 生活比喻:蛋糕事件的四層分解
情境:辦公室下午茶,桌上有蛋糕。
-
六識(感知流):看見蛋糕、聞到奶油香(s_t 形成)。
-
意識(工作空間):腦中彈出「要不要吃?」並同時想到「等下還要開會」(w_t 組合)。
-
末那(自指偏置):浮現兩個聲音——「不吃顯得自律」vs「吃一塊也無妨,大家都在吃」。這就是 b_t 在推拉 (3.3)。
-
阿賴耶(基座倉):你過往的飲食習慣、對甜點的情感記憶、體重管理經驗,構成吸引子地形。最後你塌縮到「拿半塊」或「婉拒」(3.4),隨後把感受與後果(滿足、罪惡感、晚餐食量改變)寫回(3.5)。
這整段就是把「一口蛋糕」拆成四層能描繪、能訓練、能調整的流程。
3.4 工程對照:全域工作空間與自指閘門
-
意識=工作空間:像一個只容得下幾個任務物件的桌面,放太多就卡頓。好設計是「把該看的放上台,其他退場」。
-
末那=自指閘門:像瀏覽器的「偏好規則」,會優先打開對自己顏面有利或安全感更高的選項。
-
阿賴耶=基座倉:像「相簿+倉庫」,存著你過去的成功/失敗路徑,下次會更快自動補齊同類行為。
【資料庫:Global Workspace 對照註】把 (3.2) 的 Workspace 視為聚光燈式的廣播台:被選中的內容可廣播到多個模組(語言、運動、規劃),因此能快速協同。
3.5 實用規則(把抽象變成操作)
優先上台的內容 =「與當前目標 g_t 最相關」+「最能降低不確定性」 (3.6)
末那偏置強度 ↑ ⇔ 更容易放大「面子/安全」而非「長期目標」 (3.7)
正向行為更易塌縮 ≈「觸發更友善」+「選項更清晰」+「回饋更即時」 (3.8)
-
(3.6) 讓當前目標變得清楚,意識就少卡頓。
-
(3.7) 當壓力大、睡不夠,末那偏置會放大——先照顧生理與情緒。
-
(3.8) 想要的選擇變「更容易」而不是更用力,成功率才高。
3.6 小練習:用你的某個習慣畫出四層
-
選一個你想調整的習慣(例如:睡前滑手機)。
-
按四層把昨晚的流程寫成四行:
-
六識: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引發?
-
意識:腦中浮現的兩三個想法?
-
末那:自我聲音是什麼?(例如「就五分鐘,不然好無聊」)
-
阿賴耶寫回:結果如何?(睡太晚?明天精神?)
-
-
在末那那一行,加一條替代語句(例:「我在照顧明天的我」)。
-
設計一個環境改動(例:把手機放到客廳充電),今晚照做,明早評分 0–2 分。
3.7 本章重點回顧(口袋版)
-
八識可用「四層系統」直接操作:感知 → 工作空間 → 自指閘門 → 基座寫回。
-
每次行為都是 (3.1)–(3.5) 的一次小循環;寫回會雕刻長期地形(吸引子)。
-
調整方法不是硬拚意志力,而是改工作台、鬆自指、添回饋,讓正向路徑更容易塌縮。
4. 種子—薰習—現行:行為從哪裡來
本章把唯識的三件組——種子(Skt. bīja)—薰習(Skt. vāsanā)—現行(Skt. pravṛtti)——寫成一個人人都能操作的循環:觸發 → 展演 → 回寫。理解這個循環,就能看見行為為何「越用越順手」、偏好為何「越走越像我」。
4.1 三件組,一條循環(零數學讀法)
觸發 T_t → 激活傾向 α_i(t) → 現行 y_t → 結果 r_t → 回寫 Δ種子_i → 地形更新 (4.1)
讀法:當下的觸發 T_t(看到、想到、被 Cue 到)會喚醒某些種子;其中最容易被喚醒的,導向一次現行(行為);行為帶來的結果再被寫回(薰習),於是那顆種子更容易被下一次喚醒。
4.2 單行式規則(Blogger 友善,無需 MathJax)
激活傾向 α_i(t) = 匹配度⟨T_t, 種子_i⟩ + 情境助力 + 心境權重 (4.2)
選擇傾向 p_i(t) ↑ ⇔ α_i(t) ↑ 或 「末那偏置」b_i(t) ↑ (4.3)
行為 y_t = Collapse[最強傾向的選項] (4.4)
回寫 Δ種子_i = 學習率 η × 結果 r_t × 暴露量 (4.5)
吸引子深度 D_{t+1} = 保留率 γ·D_t + 增量 λ·|r_t| (4.6)
白話:
-
(4.2) 越像你關心的東西、越在對你有利的情境裡、越符合當下心情,越容易被喚醒。
-
(4.3) 自我中心的**末那(manas)**會把「對我有面子/安全」的選項往上抬。
-
(4.4) 最後總要拍板,那一下就是「塌縮」。
-
(4.5) 結果愈明顯(好或壞),寫回就愈有力。
-
(4.6) 反覆的好結果,會把那個行為所在的「山谷」踩得更深,變成強吸引子。
【資料庫:Strong Attract(吸引子加深)】
4.3 生活劇場:短影音為何越刷越想刷
-
薰習:你連刷 10 條,獲得「即時小快樂」的 r_t(+)。
-
現行:下一次只要看到類似封面或提示音,就下意識點開。
-
種子:你的注意力系統逐步形成「看到 X → 手指滑動」的深路徑(D 變大)。
-
結論:不是你意志薄弱,而是地形已經幫你「自動導航」到那個谷地。
一行總結:
偏好變深 ≈ 立即回饋越強+越頻繁,地形越快下切 (4.7)
【資料庫:《樂之拓撲》之 trace 概念】重複路徑會留下更長更清晰的 trace(痕跡),像土路被越走越實,之後行為更傾向沿 trace 行走。
4.4 反向操作:把循環改成你要的樣子
法則 A(斷觸發)
把最常引發不想要行為的觸發 T_t 封裝或搬家。
例:把短影音 App 移到第二頁且關掉推播;把零食放到看不見的櫃子。
觸發可得性 ↓ ⇒ α_i(t) 整體下降 (4.8)
法則 B(換展演)
替換現行而非硬憋住:保留「手指要動」這件事,但讓它去點待辦清單或朗讀稍後閱讀。
保持動作骨架,換內容 ⇒ p_i(t) 導流到替代選項 (4.9)
法則 C(強回寫)
讓結果 r_t 變得可見且立即:完成後打卡、加分、記錄番茄鐘,或找人互相回報。
回寫可見化 ⇒ |Δ種子_i| 放大 (4.10)
4.5 常見誤區與「救場句」
-
只靠意志力頂:容易失敗。改做「斷觸發+換展演+強回寫」三件套。
-
把失手解讀成自我否定:末那會藉機加深「我就是做不到」。
-
救場句:「我是在改地形,不是在考驗人格。」
-
4.6 把你的難改習慣拆三段(小練習)
-
選一個你最想改、但老是失守的習慣(如:睡前滑手機/宵夜/拖延)。
-
用三行把昨晚的一次完整記錄下來:
-
觸發:什麼 Cue 讓我開始?(時間、地點、情緒、畫面)
-
現行:我具體做了什麼?(動作與流程)
-
回寫:當下和 30 分鐘後的結果是?(+/−、感受、對隔天的影響)
-
-
為這三行各設一個微改動(今晚就做):
-
觸發:把手機改到客廳充、把零食移位、把短影音推播關閉。
-
現行:設「替代展演」——手指想滑就滑到代辦清單或Kindle。
-
回寫:完成後立刻記一條「正向回饋」(打卡+一分,或回報夥伴)。
-
-
明早評分 0–2 分,並寫一句救場句(見 4.5),帶進第二晚。
4.7 章末口袋版
-
行為不是憑空長出:觸發 → 展演 → 回寫 形成吸引子,越走越順。
-
想變好,不是「更用力」,而是改地形:斷觸發/換展演/強回寫。
-
每一次記錄,都是在把你的trace畫粗一點——往你要的方向。
【資料庫標註】本章使用:【Strong Attract(吸引子加深)】與【《樂之拓撲》trace 概念】之入門版本;全文以生活比喻呈現,未使用進階數學。
5. 三性:生成、誤解與修正
本章把三性——依他起(Skt. paratantra-svabhāva)/遍計所執(Skt. parikalpita-svabhāva)/圓成實(Skt. pariniṣpanna-svabhāva)——寫成一套人人可用的「先看事實 → 發現加料 → 回到較不歪的看法」流程。你會學到:世界如何限制我們、我們如何誤解世界、以及如何修正到比較可靠的表徵。
生活比喻:夜裡把陰影看成怪物(遍計)→ 開燈看清是外套(回到依他起)→ 拍照傳朋友核對(逼近圓成實)。
5.1 三性一句話版(零門檻)
世界的限制面 = 依他起;
我們的加料面 = 遍計所執;
較不扭曲的收斂表徵 = 圓成實。 (5.1)
5.2 三步流程:先事實,後投射,終修正
觀察表徵 r = Encode(輸入 x | 世界條件 W) (5.2)
投射失真 h = Project(r, 自我偏置 b, 敘事 n) (5.3)
校正表徵 r* = Correct(r + h, 新證據 E, 多視角 V) (5.4)
讀法:先把能被驗證的條件(W)放前面(依他起);再辨識自己加上去的主觀投射(h,遍計);最後用更多證據與多視角把表徵拉回較不歪(r*,圓成實)。
【資料庫:三性工程詮釋;多視角一致性檢驗(入門版)】
5.3 日常判斷的「三鏡法」
-
事實鏡:只寫看得見、可錄下的事實(例:訊息延遲 3 小時)。
-
他者鏡:換位重述一次(例:對方在開會、在通勤)。
-
數據鏡:補充可驗證材料(例:截圖時間軸、郵件記錄)。
一致性分數 C = 各鏡頭結論一致的比例(0–1) (5.5)
偏誤能量 B = 主觀形容詞密度 / 事實句密度 (5.6)
經驗法則:C 高、B 低 → 更接近圓成實。
5.4 常見誤解對照表(秒懂版)
-
把猜測當事實 → 多半是遍計所執;先回到依他起可得最小可行解釋。
-
只找支持自己想法的證據 → 確認偏誤放大遍計;加一個相反例作對照。
-
情緒很強時「一錘定音」 → 其實是末那(manas)自我偏置在拉高投射。
修正原則(單行式):
目標表徵 r* = Argmin_表徵 d(表徵, 證據集 E) subject to 世界條件 W (5.7)
白話:在「世界條件 W」不違背的前提下,挑那個跟證據最貼近的看法。
5.5 三性 × 生活場景(三個短劇)
A|夜路陰影
-
初始:走廊牆上有陰影 → 「有怪物!」(遍計)
-
返回依他起:開燈看清是外套(W 更新)
-
圓成實:拍照傳朋友,大家都看到外套(C↑,B↓)
B|訊息已讀不回
-
初始:「他瞧不起我」(遍計)
-
返回依他起:檢查時間軸,對方在會議時段(W)
-
圓成實:下次約定「重要訊息加『需回覆』字樣」,再評估(E↑)
C|會議被指正
-
初始:「他針對我」(末那+遍計)
-
返回依他起:重看錄影與文件,指出的是事實錯漏(W)
-
圓成實:寫行動清單與更正通告(r* 落實成行動)
5.6 一致性檢驗:多視角如何落地
多視角集 V = {自我視角、自我反方視角、他者視角、第三者視角} (5.8)
圓成指標 P = α·C + β·E強度 − γ·B (5.9)
白話:看法越一致(C)、證據越紮實(E)、形容詞越少(B),就越逼近圓成實。
(α, β, γ 可理解成你心裡的權重,不必計算,照著方向調整即可。)
5.7 操作清單:5 分鐘「停—查—證」
-
停(30 秒):把評價句改成事實句。
-
例:「他不尊重我」→「他 10:12–13:45 未回覆。」
-
-
查(2 分鐘):加兩個相反假說。
-
例:「他在開會」/「訊息被沉」
-
-
證(2–3 分鐘):補兩個證據或多一個視角。
-
例:行程截圖、通話紀錄、請第三者復述。
-
-
再塌縮:基於新證據做小決策(等 1 小時再跟進、改為郵件、標註「需回覆」)。
決策方式 = Collapse(更新後的 r*, 目標 g, 風險容忍度 ρ) (5.10)
5.8 小練習:找一個「看錯」案例,寫下修正步驟
-
今日挑一件你後來證明看錯的小事(越小越好)。
-
寫三列:
-
依他起(W):那時候可被驗證的事實有哪些?
-
遍計(h):我加了哪些主觀形容詞/動機猜測?
-
圓成實(r*):補了哪些證據或視角後,我的新表述是?
-
-
打分:C(0–1)、B(0–1),並寫一句下次改進句(例:「先問是否在開會」)。
-
明天再做一次,觀察 C 是否上升、B 是否下降。
5.9 章末口袋版
-
依他起:先把能驗證的條件擺前面。
-
遍計所執:辨識自己的加料與投射。
-
圓成實:用多視角+證據把看法拉回較不歪。
-
工具:三鏡法、C/B 指標、5 分鐘停—查—證。
-
目標:不是要「絕對正確」,而是穩定地少犯同樣的看錯。
【資料庫標註】本章使用:【三性工程詮釋】將三性對應到「事實→投射→校正」流程;並以【多視角一致性檢驗】提供 C/B/P 的入門化衡量法。無需數學背景,所有「單行式」均為 Blogger 直接可貼格式。
6. 末那識與「自我」:我們如何自我中心
本章要把末那識(Skt. manas),尤其是染污末那(Skt. kliṣṭa-manas),講成一個你每天都能覺察、能操作的機制:它像一個「自我優先的閘門」,會把凡是關於我面子/安全/地位的選項往上抬,讓我們在還沒看清事實前,就先以「我」為中心解讀世界。
生活比喻:開會被指正,腦中先彈出「他針對我」(末那+遍計),回看錄影才發現是事實點。
【資料庫:Ô 自指環;kliṣṭa-manas gating 的入門版】
6.1 末那是什麼?為何會「自我優先」
-
末那(manas):第七識,專管「把經驗跟『我』勾在一起」的那個環節。
-
染污末那(kliṣṭa-manas):當壓力、疲勞、威脅感上升時,這個環節會放大自利與面子,導致過度防禦或過度解讀。
一條直觀單行式:
自我偏置 b_t = f(威脅感 θ_t, 身心負荷 L_t, 身份敘事 S_t) (6.1)
讀法:越覺得被威脅、越疲憊、越卡在某種「我就是……」的身份敘事裡,自我偏置就越強。
6.2 「自指環」:末那如何影響每一次塌縮(決策)
【資料庫:Ô 自指環(Observer self-loop)】的入門版可以寫成:
注意→內評價(關我什麼事?)→ 面子/安全權衡 → 偏置 → 選項排序 → 塌縮(行為) → 結果寫回 → 強化/削弱偏置 (6.2)
把它放進上一章的決策鏈條裡:
偏置後傾向 p(a|t) ∝ Base(a) × exp(β · b_t(a)) (6.3)
β 越大 → 自我相關的選項越被放大 (6.4)
6.3 會議被指正:三步拆解
場景:同事指出你報表數字錯了。
-
瞬間評價(末那起):腦內彈出「他在眾人面前削我面子」。
-
自我偏置:防禦上升,開始找理由;語氣變硬。
-
事後檢視:回看錄影和表單,發現確有疏漏。
學到:不是「人格不好」,而是 (6.1) 的 b_t 在作祟;把 b_t 降下來,就能回到事實。
救場句(當下可用):
「我現在先把事實釐清,面子問題等 10 分鐘後再處理。」
6.4 四種常見的「自指錯覺」與對應句
-
個人化(Everything is about me)
-
想法:「他遲到就是不尊重我。」
-
對應句:「也可能是交通或日程。」
-
-
讀心術(I know what they think)
-
想法:「他肯定瞧不起我。」
-
對應句:「我還沒證據,先問清楚。」
-
-
放大化/貶低化
-
想法:「今天這一錯毀了一切。」
-
對應句:「這是一次錯誤,不是全部自我。」
-
-
單因歸因
-
想法:「都是 XX 害的。」
-
對應句:「試列三個可能因子。」
-
自指強度指標 SI = 第一人稱情緒句密度 / 事實句密度 (6.5)
面子觸發指數 FI = 社會評價詞密度(丟臉、面子、看不起) (6.6)
口訣:SI↓、FI↓ → 末那聲量↓ → 看法更貼近事實。
6.5 「三次呼吸法」:即時降噪的微流程(1 分鐘)
步驟:停三息 → 三句分流 → 再塌縮
-
停三息:慢吸、慢吐 ×3,讓 β 與 b_t 降一格(見 6.3)。
-
三句分流:
-
事實句:可被錄下的事(例:他在 10:25 指出報表差 3%)。
-
感受句:我此刻的感覺(例:緊張/丟臉)。
-
需要句:我現在需要什麼(例:2 分鐘核對、之後再討論原因)。
-
-
再塌縮:做一個最小善後動作(例:現場核對數字、會後補寄更正)。
三句模板(可直接用):
「事實是___;我感到___;我需要___,所以下一步我會___。」 (6.7)
6.6 降低 kliṣṭa-manas 的「四個低耗做法」
-
生理重置:睡眠、血糖、用眼休息。
-
規則:先身再心;L_t 下降 → b_t 自然下降。 (6.8)
-
-
語言重寫:把「你讓我丟臉」→「我此刻感到丟臉」。
-
規則:把責怪改成描述;SI、FI 同降。 (6.9)
-
-
環境折疊:把高評審壓力的討論移到小會議室。
-
規則:改場域以降威脅 θ_t。 (6.10)
-
-
社交契約:團隊約定「先事實、後評價、允許補救」。
-
規則:把面子議題延後,讓 Workspace 有空間處理事實。 (6.11)
-
6.7 與前三章的掛鉤(你已會用的工具)
-
第 3 章 工作空間(Workspace):把「最相關、可降不確定」的項目先放台面(3.6),末那聲量自然變小。
-
第 5 章 三鏡法:事實鏡/他者鏡/數據鏡提高一致性 C,降低偏誤能量 B(5.5–5.6)。
-
本章指標:配合 SI、FI(6.5–6.6)做每日小檢。
6.8 小練習:本週練「三次呼吸法」+打卡
-
選三個高風險場景:開會、家人溝通、線上訊息。
-
每次被刺到時,立刻做(6.7)的三句模板,並在備忘錄記三行:
-
事實句|感受句|需要句
-
-
晚上 2 分鐘回顧:
-
評 SI、FI(0–2 分,越低越好)
-
記一次「若重來我會怎做」
-
-
連續三天後,回看:SI 是否下降?FI 是否下降?
-
若沒有,從(6.6)的四個做法挑一個加強明天的場景。
-
6.9 章末口袋版
-
**末那(manas)**會把「關於我」的選項放大;**染污末那(kliṣṭa-manas)**在壓力下更易失真。
-
降噪關鍵:先身後心(L_t↓)/先事實後面子(θ_t↓)/先描述後評價(SI、FI↓)。
-
工具:三次呼吸法(6.7)、四個低耗做法(6.6)、指標 SI/FI(6.5–6.6)。
-
目的不是「沒有自我」,而是讓自我不擋路:回到事實,才做更好的塌縮。
【資料庫標註】本章使用了【Ô 自指環】(6.2)來描述自我偏置的循環,並用【kliṣṭa-manas gating 的入門版】提出「四個低耗做法」以降低 β 與 b_t 的影響;所有單行式皆為 Blogger 可直接貼上的 Unicode 風格。
7. 阿賴耶識與吸引子地形:長期記憶如何塑形
把阿賴耶識(Skt. ālaya-vijñāna)想成一張會被你每天腳步「踩出來」的山谷地圖。你越常走某條路,那條路就越像谷地(attractor basin):下次路過,幾乎不費力就會順著滑下去。這章用「地貌」視角說清楚:長期記憶如何塑形,以及我們怎樣做地貌工程讓想要的行為更容易發生。
生活比喻:常走的捷徑會踩出小路;常吃的口味越來越重——這就是「谷地變深」。
7.1 阿賴耶=地形:一眼看懂的概念圖
地形 L = {谷地 G_k, 深度 D_k, 谷間門檻 B_kj, 觸發模式 φ_k} (7.1)
讀法:阿賴耶就像一張地圖,藏著許多谷地 G_k;每個谷地有「深度 D_k」(掉進去的慣性)、「門檻 B_kj」(從這個谷跨到另一個谷要爬的坡),以及會把你拉進谷地的觸發模式 φ_k(長得像什麼、什麼情境最容易引發)。
7.2 為什麼我總是掉進同一個谷地?
落入谷地的傾向 p(G_k | t) ≈ softmax[ D_k + 相似度⟨觸發 T_t, φ_k⟩ − 環境門檻 B_k^env ] (7.2)
白話:某刻 t,哪個谷地最深、當下觸發 T_t 跟它最像、而且環境對它的阻力(門檻)最小,你就最容易滑進去。
7.3 谷地怎樣越踩越深(記憶寫回)
深度更新 ΔD_k = η · 符號(sign r_t) · |r_t| · 暴露量 (7.3)
-
r_t 是這次行為的結果感受(+ 滿足/− 懊悔)。
-
立即而強烈的正回饋(例:短影音的小快樂、鹹酥雞的味覺衝擊)會快速加深 D_k。
-
若回饋延遲且不顯眼,D_k 幾乎不變(例:晚睡的壞處隔天才出現)。
一句話:回饋越即時、越強烈,谷地越快下切。
7.4 觸發會「長翅膀」:相似化與擴散
觸發泛化半徑 ρ_k ↑ ⇔ 相似觸發也會激活 φ_k(例如「藍色縮圖+快節奏字幕」) (7.4)
-
你以為自己只對「某個 App」上癮,其實是對一組視覺—節奏—情緒的模式 φ_k敏感。
-
這解釋了為何把 App 刪了,看到相似縮圖還是會點——φ_k 在作祟。
7.5 「地貌工程」總開關:四個旋鈕
我們能動的,其實就是四個旋鈕:深度 D、門檻 B、溫度 τ、距離 δ。
行為可控度 ↑ ≈ 降深度 D ↓ + 升門檻 B ↑ + 降溫度 τ ↓ + 拉遠觸發距離 δ ↑ (7.5)
-
D(深度):少讓即時強回饋發生;把回饋延時、稀釋。
-
B(門檻):在不想要的行為前加一個小坡(例:多一道解鎖、多走兩步才拿到零食)。
-
τ(溫度/雜訊):壓力、疲勞讓大腦亂跳(溫度上升),先降噪(睡、糖、休息)。
-
δ(距離):把高風險觸發搬遠(關推播、移動位置、換路線)。
7.6 出口設計:給每個谷地一條最小可行路
出口設計式:出口 e = 替代路徑 R × 最小動作 m × 即時回饋 v (7.6)
-
R(替代路徑):保留動作骨架,換內容(「想滑」就滑到待辦清單或電子書)。
-
m(最小動作):把第一步縮到不用意志力(例:只要戴上耳機就開始跑步播客)。
-
v(即時回饋):完成立刻給一個可見的 +1(打卡、貼紙、訊息回報)。
7.7 新谷地怎樣種起來(72 小時育谷法)
新谷地培育 ΔD_new ≈ 高頻小回合 × 積木式成功 × 可視化記分 (7.7)
-
高頻小回合:連續 3 天,每天 3 次、每次 5 分鐘(把門檻降到幾乎零)。
-
積木式成功:目標是堆成功次數不是總時長;連勝才會加深 D。
-
可視化記分:讓回饋立刻、可見(日曆連勝、群組回報、貼紙)。
7.8 現實阻力:為何想改卻改不動?
跨谷概率 q(k→j) ≈ exp(−B_kj / τ) (7.8)
白話:兩個谷之間的門檻 B_kj很高、而你當下的溫度 τ(壓力、疲勞)也很高時,就會在壞谷裡亂跳卻跳不出去。這時最有效的不是更用力,而是先把 τ 降下來(喝水、走動、補眠),或改變環境把 B_kj 降一點(換場所、加同伴)。
7.9 生活劇場:三個常見谷地
-
拖延谷
-
觸發 φ:打開文件看到密密文字。
-
深度 D:一想到繁重就想逃。
-
出口 e:把任務改成「3 句大綱草稿」× 打卡(v)。
-
-
夜貓谷
-
觸發 φ:11:30 之後的「再 10 分鐘」心聲。
-
門檻 B:手機在床邊 0 門檻。
-
出口 e:手機固定客廳充電(δ↑,B↑),床頭只留紙書,睡前 10 分鐘可看。
-
-
情緒性購物谷
-
觸發 φ:加班後的空虛與補償欲。
-
溫度 τ:疲勞高,理性模組降噪。
-
出口 e:加入「48 小時冷卻清單」+把購物 app 隱到第二頁;若 48 小時後仍想買,限額下單。
-
7.10 小練習:畫出你的「三個谷地地圖」
-
列出你最常掉進去的三個谷地(例:拖延/夜貓/情緒性購物)。
-
每個谷地寫四行:
-
觸發 φ(什麼畫面/聲音/心情最容易引發?)
-
深度 D(它有多順手?1–5 分)
-
門檻 B(要開始有多容易?1–5 分)
-
出口 e(照 7.6 設計:R、m、v 各一條,今晚就做)
-
-
明天回看:D 是否微降?B 是否微升?若沒有,先把 τ 降一格(早睡、散步、補水),再重試。
7.11 章末口袋版
-
阿賴耶=地形:行為不是性格決定,而是地貌決定。
-
四旋鈕:深度 D、門檻 B、溫度 τ、距離 δ——調旋鈕比拚意志有效。
-
出口工程:替代路徑 R × 最小動作 m × 即時回饋 v。
-
育谷 72 小時:高頻小回合 × 積木式成功 × 可視化記分。
【資料庫標註】本章使用:【Strong Attract】之「吸引子盆地」直覺與更新規則(7.3、7.5–7.8),並沿用「地形/谷地」的工程比喻;所有單行式均為 Blogger 直接可貼的 Unicode 風格。
8. 轉依:不只是改習慣,而是改「地貌」
本章把轉依(Skt. āśraya-parāvṛtti)寫成一個可操作的工程觀:不是咬牙撐住一兩次衝動,而是改地貌——把你行為所在的「山谷地圖」重鋪動線,讓想要的行為更容易自己發生。
生活比喻:把零食移出視線、把運動衣放門口、把社群 App 移到第二頁——這些不是小招,而是換地基的起手式。
【資料庫:轉依工程、反事實課程、語義針灸(入門版)】
8.1 什麼是轉依(工程白話)
轉依 = 基座重構(環境 × 路徑 × 偏置) → 讓「正向塌縮」成為最省力路徑 (8.1)
讀法:從底層把環境布置、操作流程、語言與評價改到讓「對的選擇」自然而然滑下去。
8.2 意志力 vs 地貌:為何要改「坡度」
所需努力 W ≈ 深度 D − 門檻 B − 即時回饋值 V (8.2)
-
D(谷地深度):舊習慣越深,W 越大。
-
B(阻斷門檻):為新路加點小坡(好事易走、壞事難走),W 下降。
-
V(即時回饋):完成就+1,看得見的鼓勵等於「順坡」。
原則:改坡度比用力推更省事。
8.3 三把「轉依」總工具
-
改地貌(環境工程)
-
物理:移位、遮蔽、靠近(零食入櫃;運動衣門口;手機客廳充)。
-
介面:把高風險 App 二頁化、灰階化、加解鎖。
-
社交:找同伴共做、公開打卡牆。
地貌改造效應:W_new = W_old − ΔB − ΔV (8.3)
-
-
反事實課程(Counterfactual Curriculum)
-
用「短、真、可重演」的小劇情,練習理想路徑,把新谷地踩出輪廓。
成功率提升 Δp ≈ 高頻小回合 × 低門檻起手 × 現場回饋 (8.4)
-
-
語義針灸(Semantic Acupuncture,入門版)
-
用關鍵語句針對「末那偏置」做即時導向(見第 6 章)。
例:把「再 5 分鐘」改為「我在照顧明天的我」。
末那降噪 b_t↓ ⇒ 情境下的選項排序更貼近長期目標 (8.5)
-
8.4 轉依流程(可直接照做)
四步一循環:選點 → 降門檻 → 加回饋 → 常規化
-
選點:只挑一個行為(如:23:30 前熄燈)。
-
降門檻:把第一步縮到不需意志力(枕邊只留紙書;手機固定客廳充)。
-
加回饋:設即時可見的 +1(睡前勾「熄燈 ✔」;連勝日曆)。
-
常規化:連續 3 天、每天固定時段,做同一個起手式。
常規化指標 S = 連勝天數(目標 ≥ 3) (8.6)
8.5 反事實課程:如何把「如果」變成「已做過」
課程單位 U = {場景 cue, 最小動作 m, 成功畫面 s, 立即回饋 v} (8.7)
-
設計:把你最常失手的 1 個情境,做成 90 秒微劇情,白天排練 3 次。
-
例(夜貓):cue=看到 23:00;m=手機放客廳;s=躺床翻紙書;v=勾「熄燈 ✔」。
-
原理:把成功版本也變成「走過的路」,等於給新谷地「預施工」。
8.6 語義針灸:三句急救詞庫(貼在手機備忘錄)
-
我先照顧明天的我(對抗「再 5 分鐘」)。
-
先做 90 秒版本(對抗「太麻煩」)。
-
現在只做下一步(對抗「要完美才開始」)。
語義導向 ⇒ β(自我放大)下降、g(當前目標)顯性化 (8.8)
8.7 例子:從夜貓轉依到早睡
-
改地貌:
-
手機固定客廳充(B↑、δ↑)
-
枕邊只留紙書(D_紙書↑、D_手機↓)
-
臥室暖光+定時燈(V_入睡↑)
-
-
反事實課程:白天 10:00/14:00/18:00 演練「入房→手機放客廳→翻紙書 1 頁」。
-
語義針灸:23:00 鬧鐘文字=「我在照顧明天的我」。
-
追蹤:
-
入睡前置時長 T_pre(目標 ≤ 10 分) (8.9)
-
成功日 S(連勝 ≥ 3) (8.10)
-
返祖半衰期 H(從失手到恢復的天數,目標 H↓) (8.11)
-
8.8 追蹤面板(三指標就夠)
-
門檻指數 B*:要開始前需跨的步數(越少越好)。
-
回饋可見度 V*:完成是否立刻看見 +1(是/否)。
-
返祖半衰期 H:失手後幾天恢復(越短越好)。
改地貌有效性 E ≈ V*↑ + B*↓ + H↓ (8.12)
8.9 小練習:本週地貌微改造(動三個環境點)
-
選一個行為(例:起床後 5 分鐘伸展)。
-
動三點:
-
物理:瑜伽墊前一晚鋪好在床邊。
-
介面:手機 7:00 鬧鐘備註「90 秒版本也算」。
-
社交:設一個小群組互相回報 ✔。
-
-
執行與打卡:連續 3 天,完成就拍地墊+手比 ✔ 的照片傳群。
-
週末檢核:B* 是否下降?V* 是否上升?H 是否變短?若否,調整其中一點再跑 3 天。
8.10 章末口袋版
-
轉依不是「更用力」,而是改地貌:讓正向路徑成為最省力滑道。
-
三把工具:改地貌/反事實課程/語義針灸。
-
只追三指標:B*(門檻)/V*(回饋)/H(返祖半衰期)。
-
從今天開始:選一行為,動三環境點,連勝 3 天——你就在做轉依。
【資料庫標註】本章直接使用:【轉依工程】的「地貌四旋鈕」(D、B、τ、δ)思路、【反事實課程】的微劇情練習、以及【語義針灸(入門版)】的三句導向。所有式子均為 Blogger 可直接貼上的單行 Unicode 風格。
9. 轉識成智:四智的生活與工程版本
本章把「反射式反應」變成「可持續能力」。唯識說「轉識成智」,即把不同層次的「識(vijñāna)」轉化為四種可運用的「智(jñāna)」——我們用生活步驟+簡單指標把它做成日常可練的操作。
四智對應與生活練法:
大圓鏡智(ādarśa-jñāna):先記錄事實,不急評價。
平等性智(samatā-jñāna):練習換位一句話。
妙觀察智(pratyavekṣaṇa-jñāna):列三個備案再決策。
成所作智(kṛty-anuṣṭhāna-jñāna):把任務拆成下一步可做事。
【資料庫:四智工程詮釋】
9.1 什麼是「轉識成智」(一眼版)
經典對映(入門表):
{阿賴耶識 ālaya-vijñāna → 大圓鏡智 ādarśa-jñāna;末那識 manas → 平等性智 samatā-jñāna;意識 mano-vijñāna → 妙觀察智 pratyavekṣaṇa-jñāna;前五識 → 成所作智 kṛty-anuṣṭhāna-jñāna} (9.1)
白話:把底層表徵練到如實映照(鏡);把自我偏置練到能換位(平等);把分析練到能多路比較(妙觀察);把感官行動練到能確實完成(成所作)。
能力轉化鏈:事實清楚 → 立場對齊 → 選項充足 → 行動落地 (9.2)
9.2 大圓鏡智(ādarśa-jñāna)|先照清,再下判
一行定義:不先貼標籤,如實映照現況。
習慣動作:先寫「事實三行」再評價(對應第 5 章「三鏡法」)。
事實率 F = 事實句數 / 總句數(目標 F ≥ 0.6) (9.3)
鏡面延時 M = 從事件發生到第一次評價的秒數(目標 M ≥ 10s) (9.4)
微步驟(90 秒):
-
記下時間地點人物(20s)
-
記可錄下的行為或數據(40s)
-
先暫停主觀形容詞(30s)
例子:會議被打斷——先記「10:25 對方插話 2 次、我未說完報表第 3 項」,暫不下判。
9.3 平等性智(samatā-jñāna)|自他換位,權重平衡
一行定義:自他對等地看同一件事。
習慣動作:「換位一句話」:用對方口吻,幫對方說一句最可能的理由。
換位分 S =(自我視角+他者視角)一致度(0–1;目標 S ↑) (9.5)
偏置差 BΔ = 自利詞密度 − 他方利益詞密度(目標 BΔ ↓) (9.6)
微步驟(60–90 秒):
-
先寫我方一句(事實+我需要)
-
再寫他方一句(事實+他需要)
-
找最小不滿方案(各退一步)
例子:對方延遲回覆——替他說一句「我在連續會議,請給我到 15:30」,情緒立刻降一格。
9.4 妙觀察智(pratyavekṣaṇa-jñāna)|多案並陳,對比決策
一行定義:列三案+對比依據,讓決策不被單一路徑綁架。
習慣動作:3×3 小表——3 個方案 × 3 個比較欄(成本、風險、收益)。
選項數 N = 可行方案個數(目標 N ≥ 3) (9.7)
對比度 C* =(有量化依據的欄位數)/ 3(目標 C* ≥ 2/3) (9.8)
微步驟(3–5 分鐘):
-
方案 A/B/C;
-
每案填:時間成本、主要風險、可驗證收益;
-
用「刪去法」排掉明顯劣解。
例子:簡報延遲——A:今晚趕完;B:砍到 6 張;C:延期 24 小時並加報告提綱。填表後選 B。
9.5 成所作智(kṛty-anuṣṭhāna-jñāna)|拆到下一步,確實成事
一行定義:把洞見落地成可立即起手的行動。
習慣動作:「下一步可做事+起手時間」。
起手延遲 L = 從決策到第一個動作的分鐘數(目標 L ≤ 5 分) (9.9)
完成率 R = 當日承諾任務的完成比例(目標 R ≥ 0.7) (9.10)
微步驟(≤ 2 分鐘):
-
把任務改寫成可在 5 分鐘內開始的動作(打開檔案、列三點大綱、寄出詢問信)。
-
加上開始時間與回饋鉤子(打卡 ✔ 或回報訊息)。
例子:不是「寫企劃」,而是「打開企劃檔,寫 3 句大綱,傳群請人看」。
9.6 一個 90 秒循環:四智合一的「PFOA」
PFOA = Pause(停)→ Frame(換位)→ Options(列案)→ Act(起手) (9.11)
-
Pause:鏡智——事實三行(M ≥ 10s)
-
Frame:平等——換位一句話(S ↑)
-
Options:妙觀察——3×3 表(N ≥ 3,C* ≥ 2/3)
-
Act:成所作——下一步+起手時間(L ≤ 5)
用這個 90 秒小循環,你就把「轉識」串成可複製流程。
9.7 你的四智儀表板(每日 1 分鐘打卡)
鏡智 F, M;平等 S, BΔ;妙觀察 N, C*;成所作 L, R (9.12)
綜合分 W = w₁·F + w₂·S + w₃·C* + w₄·R − u₁·L − u₂·BΔ (9.13)
讀法:不需計算,只要每天看:事實率有沒有升、換位有沒有做、選項是否 ≥3、是否在 5 分鐘內起手。
9.8 本週練法(小練習)
任選一智,連續 7 天「日更一條記錄」:
-
若選大圓鏡智:每天記一件事的事實三行,標 F、M。
-
若選平等性智:每天寫一個換位一句話,標 S、BΔ。
-
若選妙觀察智:每天做一次3×3 表,標 N、C*。
-
若選成所作智:每天把一件事拆到下一步並起手,標 L、R。
第 7 天回看:哪一項上升最快?把它留作常駐工具。
9.9 章末口袋版
-
「轉識成智」= 把事實—立場—選項—行動串成穩定流程。
-
四智對應四個習慣:事實三行/換位一句話/3×3 對比表/下一步+起手時間。
-
一個 90 秒 PFOA 循環即可落地;每天 1 分鐘儀表板檢核,就在做「轉識成智」。
【資料庫標註】本章以【四智工程詮釋】為核心:把 ādarśa-/samatā-/pratyavekṣaṇa-/kṛty-anuṣṭhāna-jñāna 轉寫為「事實率、換位分、選項數、起手延遲」等入門指標與微步驟;所有式子皆為 Blogger 直接可貼的單行 Unicode 風格。
10. 多觀察者與時間框架:共識如何塌縮
同一件事,為何在不同人眼中會「成為」不同版本?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察者框架(目標、偏好、注意力、語言習慣、證據來源),以及不同的語義時間(你在某件事上投入多少注意力與情緒,那件事在你心中就「走得更久」)。本章教你把多觀察者的分歧,轉成可對齊的流程,最後用「共同目標+最小不滿」完成共識塌縮。
生活比喻:一家人選電影,每個人的「好看」標準不同;先對齊今晚的共同目標(放鬆/闔家/時長 ≤ 120 分),再用最小不滿選片。
【資料庫:章 7.1《Semantic Lorentz Transform and Observer Timeframes》之初學者版】
10.1 觀察者框架是什麼?(一眼版)
觀察者 Ôᵢ = {目標 gᵢ, 偏好 pᵢ, 注意力分配 aᵢ, 證據集 Eᵢ, 語言慣例 Lᵢ} (10.1)
語義時間 dτᵢ/dt ∝ 注意力強度 · 重要性權重 (10.2)
白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設定(10.1),而在他眼裡「時間」不是鐘表,而是在意的東西走得比較慢、留得比較久(10.2)。所以同一分鐘,甲覺得「被打斷了好久」,乙只覺得「插一句」。
10.2 語義「洛侖茲變換」:把你的話,換到他的框架
初學者版,只需理解「翻譯+對齊條件」兩步。
跨框轉換 Tᵢ→ⱼ:S|Cᵢ → S′|Cⱼ,代價 Δᵢⱼ = 語彙差 + 目標差 + 證據差 (10.3)
-
語彙差:同字不同義(例:「效率」在工程與設計圈意思不同)。
-
目標差:今晚你要放鬆,他要追新片。
-
證據差:你看留言板,他看專業評測。
實操:說一句你的主張,再補三件事:我的定義是…/我的目標是…/我依據的是…。這就是把 S|Cᵢ 轉到對方可讀的 S′|Cⱼ。
10.3 為何會「各說各話」?四個來源
-
選取偏差:各自只看對自己有利的片段。
-
時間失真:在意的段落被放大(τᵢ ↑),不在意的被壓扁。
-
語言遊戲不同:同詞不同規則(維根斯坦式差異)。
-
回饋延遲:你此刻受傷,他明天才知道(溝通時差 ℓᵢⱼ)。
分歧能量 Φ ≈ 語彙差 + 目標差 + 證據差 + 時差 (10.4)
要回到共識,先降 Φ(先翻譯與對齊),再做決策。
10.4 共識塌縮:用「共同目標+最小不滿」拍板
先定共同目標 G(例:闔家放鬆、片長 ≤ 120、10 分內開看)。
每人對片單 {A,B,C} 打分 uᵢ(x) ∈ [0,5]。
不滿度 dᵢ(x) = 5 − uᵢ(x) (10.5)
共識選擇 x* = argminₓ maxᵢ dᵢ(x) (10.6)
白話:挑那部「最大的不滿最小」的片,叫最小不滿(minimax)原則。
若有並列,再用次序:符合 G 的程度 > 平均分 > 隨機打破僵局。
10.5 家庭選片:30 秒範例
-
共同目標 G:闔家放鬆、≤120 分、今晚 21:10 前開播。
-
打分(簡化):
-
甲:A=5, B=3, C=2;乙:A=2, B=4, C=4;丙:A=3, B=3, C=5。
-
-
不滿度最大值:
-
A:max{0,3,2}=3;B:max{2,1,2}=2;C:max{3,1,0}=3。
-
-
依 (10.6) → 選 B(最大不滿=2 最小)。
-
21:10 未開播視為失敗 → 退化到次佳策略:B 與 C 隨機其一。
10.6 會議爭議如何和解:共視窗口(10 分鐘)
建「共視窗口」W:
-
對齊事件線(誰在幾點說了什麼;只寫可驗證事實)。
-
名詞表(把易混詞寫定義:如「完成」=已測+已交付)。
-
目標板(今天要解的是「上線風險」,不是「面子」。)
-
證據板(截圖、錄影時間點)。
-
決策格(3 選項 × 風險/成本/收益)。
一致性得分 C = 事件線重疊比例(0–1) (10.7)
決策時機條件:C ≥ 0.7 且 目標板一致 → 才進入投票或最小不滿法 (10.8)
10.7 語義時間的「降噪」:讓大家走到同一刻
對齊脈搏法:
-
同步節拍:規定每輪發言 ≤ 60 秒;
-
回放固定速率:看同一段錄影 1× 速度,不快轉;
-
延遲釋壓:情緒詞留到第 2 輪,先走事實線。
語義時間同步度 Sτ =(共同觀看時長)/(會議總時長) (10.9)
Sτ ↑ → 錯覺差距下降(大家「活在同一分鐘」)。
10.8 多觀察者協議:五步做法(可印成小卡)
-
翻譯:每人用「定義—目標—依據」各說 1 句(降 Δᵢⱼ)。
-
事件線:合併時間軸,補缺口(升 C)。
-
目標板:今天只解 1 個目標(收斂 G)。
-
三案對比:列 A/B/C × 風險/成本/收益(見第 9 章 3×3 表)。
-
最小不滿:用 (10.6) 拍板;若並列,用 G 貢獻度打破僵局。
10.9 小練習:「三視角重述」(今天就做)
選一件小分歧(越小越好),用三段各寫 2–3 句:
-
我方視角:我的定義/目標/依據是…
-
對方視角:若我是他,我會說…(換位一句話)
-
第三者視角:不站邊,只寫可驗證事實與風險。
最後,用 (10.6) 的最小不滿選一個「今晚可執行」的小決策,並設定開工時間(≤ 15 分鐘內)。
10.10 章末口袋版
-
分歧不是誰錯,而是框架不同+語義時間不同。
-
先做翻譯與對齊(定義/目標/依據),再用共視窗口把事實線疊合。
-
拍板用「共同目標+最小不滿」;僵局則以目標貢獻度決勝。
-
工具指標:C(一致性)、Sτ(時間同步)、Φ(分歧能量)。
-
今天就練「三視角重述」:把你的話,換到他的框架,再找第三者的事實線。
【資料庫標註】本章引用【章 7.1 Semantic Lorentz Transform and Observer Timeframes(初學者版)】之核心直覺:不同觀察者有各自的語義時間與框架;以「跨框轉換 Tᵢ→ⱼ」與「共視窗口」流程實作對齊,最後用最小不滿完成共識塌縮。所有單行式為 Blogger 直接可貼的 Unicode 風格。
11. 一週實作計畫:唯識 × AGI 的行動清單
目標:把「觀察者—塌縮」「種子—薰習—現行」「三性」「末那」「吸引子地貌」「轉依」「四智」變成7 天可操作的日程。
風格:零數學、全表單、可打卡。
【資料庫:行動化框架(無高數)】
11.1 本週三個核心指標(每日打卡用)
正向塌縮率 P⁺ =(當日回寫為正向的決策數)/(當日決策總數) (11.1)
門檻—回饋指數 E = V* − B*(V*:回饋可見度 0/1;B*:開始前步數) (11.2)
四智小結 Q = F + S + C* + R − L(沿用第 9 章指標標準化至 0–1) (11.3)
不需計算器:只要每日填 0/1/2 或 0–1 粗分即可。
11.2 日誌模板(觸發 → 現行 → 回寫)
【三行式】
-
觸發(時間/地點/情緒/Cue)
-
現行(我做了什麼)
-
回寫(+ / −;30 分鐘後影響;下次怎改)
【單行式備註】
再塌縮建議 y* = 下一步可做事(≤5 分鐘);開工時間(HH:MM) (11.4)
11.3 吸引子地圖(三谷地 × 三出口)
| 谷地 | 觸發 φ | 深度 D(1–5) | 門檻 B(1–5) | 出口 e = R × m × v |
|---|---|---|---|---|
| 拖延 | 打開文件即分心 | 4 | 1 | 改成「3 句大綱」 × 設 3 分定時 × 打卡 ✔ |
| 夜貓 | 23:00 後「再 10 分鐘」 | 5 | 1 | 手機客廳充 × 翻紙書 1 頁 × 熄燈 ✔ |
| 情緒購物 | 加班後空虛 | 3 | 2 | 48h 冷卻清單 × 加總額度上限 × 貼紙 ✔ |
吸引子可控度 U ≈(D↓ + B↑ + δ↑ + τ↓)的視覺化趨勢 (11.5)
11.4 末那識警報詞清單(可自行增刪)
-
「都是他們的錯」/「你們就是不尊重我」
-
「我一定要完美才開始」/「再 5 分鐘」
-
「為什麼總是我」/「他肯定在針對我」
替代語(語義針灸,貼手機備忘錄):
「我先把事實釐清」/「我在照顧明天的我」/「先做 90 秒版本」 (11.6)
11.5 轉依工程(環境三點微改造清單)
-
物理:移位/遮蔽/靠近(零食入櫃;運動衣門口;瑜伽墊床邊)。
-
介面:高風險 App 二頁化/灰階/加解鎖;鬧鐘改為文字提示。
-
社交:建立 2–3 人打卡群(拍照 ✔/一句回報)。
改地貌有效性 E_week ≈ 平均(V*) ↑ + 平均(B*) ↓ + 返祖半衰期 H ↓ (11.7)
11.6 一週行動清單(Day 1–7)
Day 1|盤點與基線
-
日誌:記滿 3 筆「觸發→現行→回寫」。
-
谷地:完成「三谷地地圖」初稿(7.10 表)。
-
末那:列出你的警報詞前 5 名,對應替代語(11.6)。
-
指標:填 P⁺、E、Q 的 Day 1 值。
-
目標:選一個焦點行為(例:23:30 前熄燈)。
Day 2|轉依起手(改地貌 × 最小動作)
-
環境:為焦點行為做三點微改造(11.5)。
-
最小動作:把起手縮到 ≤90 秒(例:刷牙後進房,翻紙書 1 頁)。
-
反事實微劇:白天演練 3 次(每次 90 秒)。
-
日誌:至少 3 筆,將一筆標記為「成功出口 e」。
-
指標:P⁺、E、Q。
Day 3|鏡智優先(事實三行 × 三鏡法)
-
鏡智:今天每筆日誌先寫事實三行(9.2)。
-
三鏡法:挑一件小誤解做「事實鏡/他者鏡/數據鏡」(5.3)。
-
末那降噪:用「三次呼吸法」至少 1 次(6.5–6.7)。
-
指標:P⁺、E、Q;記 F、M。
Day 4|換位與對齊(多觀察者 × 共視窗口)
-
三視角重述:選一則分歧,寫我方/他方/第三者三段(10.9)。
-
共視窗口:做 10 分鐘事實線疊合(10.6)。
-
決策:用「最小不滿」選一個今晚可執行的小決策(10.6)。
-
指標:P⁺、E、Q;記 S、C(10.7)。
Day 5|妙觀察 × 成所作(3×3 表 → 起手)
-
3×3 對比表:為一個卡住課題列 A/B/C 與 3 欄(9.4)。
-
起手:把選定方案拆成「下一步可做事」並在 5 分內開始(9.5)。
-
回饋:完成即打卡 ✔(即時回饋 V* = 1)。
-
指標:P⁺、E、Q;記 N、L、R。
Day 6|谷地加固新路(72 小時育谷法第 2 天)
-
高頻小回合:焦點行為一天 3 次小勝利(7.7)。
-
度量:記 D(主觀 1–5)、B(1–5);檢查是否 D↓、B↑。
-
社交回報:把成功畫面拍照傳群(v)。
-
指標:P⁺、E、Q;觀察返祖半衰期 H 是否縮短。
Day 7|回顧與再塌縮(下週計畫)
-
周回顧:
-
P⁺(上升?)E(>0?)Q(上升?)
-
三谷地:哪一個下降最快?哪個最難?
-
末那:哪個警報詞最常出現?哪句替代語最有效?
-
-
再設焦點:保留「有效出口 e」,為最難那一谷新增一個出口。
-
設定下週:延續連勝日與社交回報;替換一個環境點。
-
儀式:寫一句話送給「下週的我」作為通知文字。
11.7 每日 1 分鐘打卡卡(可複製到備忘錄)
-
今日 P⁺(0–1):_;E(−1/0/+1):_;Q(0–4 粗分):_
-
今日成功 e(R × m × v):____
-
末那警報詞 → 替代語:__ → __
-
四智:鏡 F/M|平 S|妙 N/C*|成 L/R(圈出 1–2 項)
-
明日一件「下一步可做事」+時間:__(HH:MM) (11.8)
11.8 迷你 FAQ(兩行版)
-
做不到是我意志差嗎? 不是,地貌沒改(B* 高、V* 低、τ 高)。先動環境與回饋。
-
計分好麻煩? 只要 ✔ / ✖ / 0–2 粗分即可;趨勢比數字重要。
11.9 章末口袋版
-
一週五件事:日誌三行、三谷地地圖、末那警報詞、三點微改造、四智打卡。
-
每日三指標:P⁺、E、Q;只看趨勢向上。
-
先改地貌,再談意志;先做 90 秒版本,再談完美;先事實三行,再談立場。
-
連勝三天,就在做轉依;把成功畫面可視化,新谷地才能長出來。
12. 對照閱讀:維根斯坦、佛洛依德、腦神經、五蘊與唯識
目標:把你附件裡的脈絡(維根斯坦/佛洛依德/腦神經/五蘊)對齊本書模型(觀察者—塌縮、種子—薰習—現行、三性、末那、吸引子地貌),避免各說各話。
【資料庫:對照綜述;不涉進階數學】
12.1 一眼對照(速覽)
-
維根斯坦:語言遊戲 → 對應三性裡的「遍計所執」邊界與多觀察者框架(第 10 章)。
-
佛洛依德:潛意識/重複強迫 → 對應種子—薰習—現行與吸引子地貌(第 4、7 章)。
-
腦神經:競爭性抑制與贏家效應 → 對應塌縮(決策收斂)與末那偏置(第 3、6 章)。
-
五蘊:色受想行識 → 鏈入八識四層流程(第 3 章)。
12.2 維根斯坦 × 三性:語言遊戲與遍計邊界
維根斯坦的重點:「詞的意義在其用法」。落到本書框架:
語義有效性 V ≈ 用法於語言遊戲 G + 共有生活形態 L − 主觀投射 h (12.1)
-
相似點:我們說的遍計所執(自己加料)= 把詞從 G、L 中拔離,只按私意解讀。
-
不同點:唯識更明確處理內在偏置(末那、自我中心),而不只「語言規則」。
-
例子(生活):「效率」在工程圈=縮短瓶頸;在設計圈=提昇體驗。若忽略 G、L,就會把彼此評語當成「攻擊」——其實只是不同遊戲的遍計。
做法:開會先定 名詞表(G、L 的最小交集),把 (12.1) 的 h 降到最低(見第 10 章共視窗口)。
【資料庫:三性工程詮釋;多觀察者一致性流程】
12.3 佛洛依德 × 種子/薰習:重複強迫與吸引子
佛洛依德說「重複強迫」:人會一再重演熟悉的劇本。落到本書:
行為復現率 R ≈ 吸引子深度 D + 情緒回饋強度 |r| − 覺察度 A (12.2)
-
相似點:
-
潛意識內容 ≈ 種子(bīja);
-
習得痕跡/壓抑 ≈ 薰習(vāsanā);
-
重演 ≈ **現行(pravṛtti)**沿既有谷地滑行。
-
-
不同點:
-
佛洛依德有 本我/自我/超我 的衝突結構;唯識以末那(自指偏置)+阿賴耶(基座倉)描述地貌與自我鏈結,較少人格分工。
-
唯識更強調「可操作轉依」:改地貌(B、D、δ、τ),而不只深析驅力來源。
-
例子(生活):加班後逛購物 App——即時的小確幸把 |r| 放大,D 變深,R 升高;若把 App 移到第二頁(B↑)+設 48h 冷卻(A↑),R 會下降(見第 7、8 章)。
【資料庫:Strong Attract;《樂之拓撲》trace 概念】
12.4 腦神經 × 塌縮:贏家效應與抑制競爭
贏家通吃可用一行式概念化:
選擇 y = argmaxᵢ [ 活動 aᵢ + 自上而下偏重 topdownᵢ − 側向抑制 ∑ⱼ wᵢⱼ aⱼ ] (12.3)
-
相似點:這就是本書的塌縮(決策收斂),而 topdownᵢ 可對應末那或當前目標的加權。
-
不同點:神經層專注在生理機制;唯識框架把它放進觀察者—語義—行為—寫回的循環裡(第 3、4 章),並加入價值/語言/社會要素。
例子(生活):開會時同時想到三個回應,最終脫口而出的是那個「面子最高」或「風險最低」的選項——對應 (12.3) 中的 topdown 與抑制項。
【資料庫:觀察者堆疊模型;Global Workspace 對照註】
12.5 五蘊 × 八識四層:把蘊流嵌回系統圖
心流(五蘊)= 色 → 受 → 想 → 行 → 識 ≈ 感知 → 初級評價 → 表徵重組 → 動機驅動 → 塌縮為行為 (12.4)
-
色:對應第 3 章的六識感知流;
-
受/想:落在**意識(工作空間)**中,形成評價與表徵;
-
行:受末那與目標調制,生成行為傾向;
-
識:各層「了別」的總稱,最終塌縮成具體行為;
-
回寫:結果寫回阿賴耶(長期地貌),更新種子與谷地深度。
例子(生活):看到蛋糕(色)→ 好香(受)→ 想像口感(想)→ 想拿一塊(行)→ 伸手(識成行)→ 滿足/後悔寫回(阿賴耶)。
【資料庫:八識四層流程;日誌三行法】
12.6 何時用哪個「鏡頭」?
-
語言卡住(定義對不上)→ 用 維根斯坦鏡頭:先定 G、L 與名詞表,降 h(12.1)。
-
行為反覆(老劇本重演)→ 用 佛洛依德×吸引子:看 |r| 與 D,改 B、δ、τ(12.2)。
-
決策瞬間卡 → 用 腦神經×塌縮:辨識 topdown 與抑制項,先降末那、再列選項(12.3)。
-
整體拆解 → 用 五蘊×八識:按「色受想行識」記日誌三行(12.4)。
12.7 共通誤區與改法
-
把他派理論當成「對立」:其實是不同焦距。改用「鏡頭切換」而非「是非二分」。
-
只做解釋不做改動:看懂≠改變。請回到轉依工程:改地貌、最小動作、即時回饋。
-
語義漂移:同字不同義。先建名詞表,再談對錯(見第 10 章)。
修正原則(統一口訣):
先事實(五蘊/事件線)→ 再框架(語言遊戲/名詞表)→ 後吸引子(B、D、δ、τ)→ 終塌縮(最小不滿或四智起手) (12.5)
【資料庫:四智工程詮釋;轉依工程】
12.8 小練習:選一派,寫「相似一點/不同一點」
-
選一派:維根斯坦/佛洛依德/腦神經/五蘊。
-
相似一點:用一行說它與唯識的同構(例:佛洛依德的重複強迫 ≈ 吸引子 D 加深)。
-
不同一點:再用一行說它的焦點與唯識差在何處(例:人格衝突模型 vs 末那自指偏置)。
-
一個最小改動:今晚在你的行為上,做一個可在 5 分鐘內起手的改動(對應它的洞見)。
-
明早回看:把成效記入日誌三行,並標註你用了哪個鏡頭(Wittgenstein/Freud/Neuro/Skandha)。
12.9 章末口袋版
-
維根斯坦幫你看清「語言遊戲」的邊界,對應遍計的降噪。
-
佛洛依德提醒我們重演熟悉劇本,對應種子—薰習—現行與吸引子。
-
腦神經提供「贏家效應」的機制直覺,對應塌縮與末那加權。
-
五蘊是把整段心流嵌回八識四層的骨架。
-
真正的對齊:先事實—後翻譯—再改地貌—終於塌縮(12.5)。今晚就選一派,寫下「相似/不同」,並做一個 5 分鐘的最小改動。
【資料庫標註】本章使用:【對照綜述】作總對映;具體引用前文之【三性工程詮釋】(12.1)、【Strong Attract/trace 概念】(12.2)、【觀察者堆疊模型與 Workspace 對照】(12.3)、【八識四層流程】(12.4)、【四智工程/轉依工程】(12.5)。所有式子為 Blogger 直接可貼的單行 Unicode 風格,無需 MathJax。
附錄A 術語對照與發音表
三欄對照:中文|English|Sanskrit(IAST)。首字母大寫僅示範,不涉及尊稱。為避免渲染問題,全部用 Unicode,無需 MathJax。
A.1 八識與相關核心術語
| 中文 | English | Sanskrit(IAST) |
|---|---|---|
| 眼識 | Visual consciousness | cakṣu-vijñāna |
| 耳識 | Auditory consciousness | śrotra-vijñāna |
| 鼻識 | Olfactory consciousness | ghrāṇa-vijñāna |
| 舌識 | Gustatory consciousness | jihvā-vijñāna |
| 身識 | Tactile consciousness | kāya-vijñāna |
| 意識(第六識) | Mental/Cognitive consciousness | mano-vijñāna |
| 末那識(第七識) | Self-referential mind | manas |
| 染污末那 | Afflicted manas | kliṣṭa-manas |
| 阿賴耶識(第八識) | Storehouse consciousness | ālaya-vijñāna |
A.2 動力三件組(種子—薰習—現行)
| 中文 | English | Sanskrit(IAST) |
|---|---|---|
| 種子 | Seed (latent propensity) | bīja |
| 薰習 | Imprinting/Habituation | vāsanā |
| 現行 | Manifest activity/Performance | pravṛtti |
A.3 三性(Trisvabhāva)
| 中文 | English | Sanskrit(IAST) |
|---|---|---|
| 依他起性 | Other-dependent nature | paratantra-svabhāva |
| 遍計所執性 | Imputed/Imagined nature | parikalpita-svabhāva |
| 圓成實性 | Perfected/Consummate nature | pariniṣpanna-svabhāva |
| 三性(總稱) | Three natures | trisvabhāva |
A.4 轉依與四智
| 中文 | English | Sanskrit(IAST) |
|---|---|---|
| 轉依 | Ground transformation | āśraya-parāvṛtti |
| 大圓鏡智 | Mirror-like wisdom | ādarśa-jñāna |
| 平等性智 | Equality wisdom | samatā-jñāna |
| 妙觀察智 | Investigative/Analytical wisdom | pratyavekṣaṇa-jñāna |
| 成所作智 | Accomplishing wisdom | kṛty-anuṣṭhāna-jñāna |
A.5 五蘊(便於跨章對照)
| 中文 | English | Sanskrit(IAST) |
|---|---|---|
| 色 | Form/Matter | rūpa |
| 受 | Feeling/Sensation | vedanā |
| 想 | Perception/Ideation | saṃjñā |
| 行 | Volition/Formations | saṃskāra |
| 識 | Consciousness | vijñāna |
| 五蘊(總稱) | Five aggregates | pañca-skandha |
A.6 常見周邊術語(補充)
| 中文 | English | Sanskrit(IAST) |
|---|---|---|
| 煩惱 | Afflictions | kleśa |
| 緣起 | Dependent origination | pratītya-samutpāda |
| 自性 | Own-nature/Essence | svabhāva |
| 解脫 | Liberation | mokṣa |
| 智慧 | Insight/Wisdom | prajñā |
A.7 本書工程橋接詞彙(無對應處以「—」示)
| 中文 | English | Sanskrit(IAST) |
|---|---|---|
| 觀察者(Ô) | Observer (agentic locus) | — |
| 塌縮 | Decision collapse | — |
| 吸引子盆地 | Attractor basin | — |
| 強吸引子 | Strong attractor | — |
| 語義針灸 | Semantic acupuncture | — |
| 反事實課程 | Counterfactual curriculum | — |
| 地貌(行為地形) | Behavioral landscape | — |
| 共識塌縮 | Consensus collapse | — |
A.8 發音小抄(讀音提示)
-
長音:ā/ī/ū 請拉長(如 ā-laya)。
-
鼻化/舌尖:
-
ṅ/ñ 近似「ng/ny」(jñāna ≈ 「gyā-na/nyā-na」皆可)。
-
ṭ/ḍ/ṇ 為捲舌音。
-
-
s/sh 類:ś/ṣ 近似「sh」,s 為普通 s。
-
ṛ:介於 r 與「ri」之間(kṛty ≈ 「kri-ty」)。
-
複合:pratyavekṣaṇa ≈ 「pra-tya-vek-sha-na」;āśraya ≈ 「aash-ra-ya」。
建議口訣:先節拍,後字母——把詞切成 2–3 段念,先對節奏即可(例:ā-laya|vi-jñā-na)。
附錄B 常見誤解與 QA
用最短的話把易混點釐清;配「一行口訣+生活例子+可操作修正」。單行式均為 Blogger 友善的 Unicode 風格,無需 MathJax。
B.1 快速導讀(三句話)
阿賴耶識像「相簿+倉庫」,不是靈魂;塌縮是「拍板行為」,不是量子玄學;改變靠改地貌(環境與路徑),不是死拚意志。
阿賴耶 ≈ 長期記憶倉+習慣參數緩存 (B.1)
塌縮 = 在候選行為集合 A 中選出 y 並執行 (B.2)
B.2 Q:阿賴耶識是不是「靈魂」?
**A:不是。**它像「相簿+倉庫」:把經驗痕跡(trace)長期存放,影響未來的偏好與選擇。
例子:你常在加班後吃鹹酥雞;下次加班,自動想起那味道——因為「相簿」常翻到那一頁。
一行口訣:倉庫會更新,靈魂不會;能更新的不是靈魂。
B.3 Q:「塌縮」是不是量子神祕學?
**A:不是。**本書的塌縮=在多個可行選項中做出一次行為的拍板。
例子:訊息跳出,你「看/不看」的一刻,就是塌縮。
單行式:決策 y = Collapse(狀態 s, 觀察者 Ô, 候選 A) (B.3)
B.4 Q:唯識是不是「唯心論」(外界不存在)?
A:不是。唯識強調依他起:世界條件 W 對我們的表徵 r 有實質限制。
單行式:表徵 r = Encode(輸入 x | 世界條件 W);W ≠ 0 (B.4)
例子:你想像蛋糕沒熱量(遍計),但體重計(W)不會配合。
B.5 Q:種子(bīja)=基因(gene)嗎?
A:不等同。基因是生物層;種子是心理—行為的可喚醒潛勢,會被經驗改寫。
單行式:種子 ≠ 基因;種子 ⊂(習得+記憶+偏好)潛勢 (B.5)
例子:你學會用番茄鐘,之後一聽到提示音就能專注——這是「學來的種子」。
B.6 Q:末那識就是自戀嗎?
A:不等於。末那(manas)是自我連結與自我優先的閘門;在壓力高時易「染污」(kliṣṭa-manas)。
單行式:自我偏置 b_t = f(威脅 θ, 負荷 L, 身份敘事 S) (B.6)
修正:先身後心(睡、糖、水)+「三次呼吸法」降 b_t。
B.7 Q:三性是在分「真/假/好」嗎?
A:不是道德或本體的三分法,而是生成→投射→校正的流程。
單行式:依他起(事實條件)→ 遍計(主觀加料)→ 圓成實(較不歪的表徵) (B.7)
例子:夜裡把外套影子當鬼(遍計);開燈看清(依他起);拍照給朋友核對(圓成實)。
B.8 Q:改習慣就是靠意志力?
A:主要靠「改地貌」:動環境與路徑,讓正向路更滑、壞路更澀。
單行式:改地貌 ⇒ D↓(深度)+ B↑(門檻)+ δ↑(距離)+ τ↓(雜訊) (B.8)
例子:手機固定客廳充電,床頭只留紙書。
B.9 Q:「空」是不是「什麼都沒有」?
A:不是。「空」=無自性、依他起;東西依條件運作,而非全無。
單行式:空 ≈ 依他起(非固定本質) ≠ 無 (B.9)
例子:杯子可裝水、裝茶、裝鉛筆;功能因用途與情境而變。
B.10 Q:禪修就是把腦袋清空?
A:不是。禪修像降噪與聚焦訓練:提高工作空間穩定度。
單行式:禪修效應 ≈ 雜訊 τ↓ + 聚焦度↑ + 工作空間容量↑ (B.10)
做法:5 分鐘數息+事實三行(先事實後評價)。
B.11 Q:四智是「道德好就好了」?
A:不止。四智是可操作能力:如實映照(鏡)、換位(平等)、多案對比(妙觀察)、起手成事(成所作)。
單行式:轉識成智 = 事實率 F↑+換位 S↑+選項數 N≥3+起手延遲 L≤5 (B.11)
B.12 Q:我老是重蹈覆轍,性格就這樣嗎?
A:多半是「谷地」太深。從回饋與門檻下手就能動起來。
單行式:復現率 R ≈ 深度 D+即時回饋 |r| − 覺察 A (B.12)
修正:48 小時冷卻清單(降 |r|)、替代展演(導流現行)、可視化打卡(+A)。
B.13 Q:你說的「觀察者」是超自然主體?
A:不是。是此刻做選擇並承擔後果的系統位元(注意力+目標+價值)。
例子:你設定「21:30 前睡」且關推播,這個設定就是觀察者的「目標與規則」。
B.14 Q:「語義針灸」是不是自我洗腦?
A:它是對齊語句**,在關鍵一秒把注意力導向長期目標。**
例子:把「再 5 分鐘」改為「我在照顧明天的我」;不是否認欲望,而是換軌道。
B.15 Q:「共識塌縮」會不會變多數暴政?
A:避免方式:用「最小不滿」而非「多數決」,並保留安全否決。
單行式:x* = argminₓ maxᵢ 不滿 dᵢ(x),且滿足安全約束 S(x) (B.13)
B.16 Q:「業」是不是宿命論?
A:不是。這裡把「業」理解成行為痕跡(trace)× 回饋權重的累積,可改造。
單行式:業 ≈ ∑(行為 × 回饋);改地貌可改未來傾向 (B.14)
B.17 快速修正表(遇到就用)
-
看錯/吵起來 → 三鏡法(事實鏡/他者鏡/數據鏡)+最小不滿拍板。
-
老習慣回流 → 三點微改造(移位、門檻、回饋)+ 72 小時育谷。
-
自我被刺 → 三次呼吸法(事實句/感受句/需要句)。
-
卡決策 → 3×3 對比表+起手 ≤ 5 分鐘。
B.18 兩步通用測試(1 分鐘)
-
**是否先事實?**把形容詞刪掉,留下可驗證句。
-
**是否有最小起手?**把要做的事改成 90 秒版本,立刻開始。
終極口訣:**先事實—後翻譯—改地貌—再塌縮。**今晚就挑一件小事,做 90 秒版本,並記一條「日誌三行」。
附錄C 工作表模板
可直接複製到 Blogger/備忘錄列印使用。欄位皆為可填空白。打卡建議用 ✔/✖ 或 0–2 粗分。
指標單行式採 Unicode Journal Style(無需 MathJax)。
C.1 使用口訣(貼在每張表頂)
正向塌縮率 P⁺ =(當日回寫為正向的決策數)/(當日決策總數) (C.1)
門檻—回饋指數 E = V* − B*(V*:回饋可見 0/1;B*:開始前步數) (C.2)
四智小結 Q = F + S + C* + R − L(皆以 0–1 粗分標記) (C.3)
C.2 日誌模板(觸發 → 現行 → 回寫)
一次事件一行;每天至少 3 行。最後一欄寫「再塌縮」的下一步可做事與開工時間。
| 日期 | 時段 | 場景 | 觸發(Cue) | 現行(做了什麼) | 即時結果 r_t(+/−) | 30 分後影響 | 末那警報詞→替代語 | 再塌縮建議 y*(≤5 分) | 開工時間 HH:MM | 滿意度 0–2 |
|---|---|---|---|---|---|---|---|---|---|---|
| __ | __ | __ | __ | __ | __ | __ | __→__ | __ | __ | __ |
備註(可選):今天 P⁺:_;E:_;Q:_ (C.4)
C.3 吸引子地圖(3 個谷地 × 3 個出口)
每個習慣一列。D/B/τ/δ 以 1–5 粗分;出口 e = R × m × v(替代路徑 × 最小動作 × 即時回饋)。
| 谷地名稱 | 觸發模式 φ(畫面/聲音/心情) | 深度 D(1–5) | 門檻 B(1–5) | 溫度 τ(1–5) | 距離 δ(1–5) | 出口 R | 出口 m(≤90 秒) | 出口 v(打卡/貼紙/回報) | 今日結果(D↓/B↑/τ↓/δ↑) |
|---|---|---|---|---|---|---|---|---|---|
| __ | __ | _ | _ | _ | _ | __ | __ | __ | __ |
| __ | __ | _ | _ | _ | _ | __ | __ | __ | __ |
| __ | __ | _ | _ | _ | _ | __ | __ | __ | __ |
吸引子可控度 U ≈(D↓ + B↑ + δ↑ + τ↓)的週趨勢箭頭 (C.5)
C.4 轉依計畫表(環境三點微改造 × 反事實課程 × 語義針灸)
專注一個行為一張表,連續 7 天追蹤。
焦點行為:____(例:23:30 前熄燈)
成功畫面 S(一句話):____
三點微改造(今天就動)
-
物理:____(移位/遮蔽/靠近)
-
介面:____(二頁化/灰階/解鎖)
-
社交:____(同伴回報/群組打卡)
反事實課程 U(90 秒微劇情 × 3 次/日)
-
cue:____ m:____(最小動作) s:____(成功畫面) v:____(即時回饋)
語義針灸句(手機備忘錄):____(例:我在照顧明天的我)
指標追蹤(逐日)
| 日 | B*(起步步數) | V*(回饋 0/1) | 返祖半衰期 H(日) | 備註 |
|---|---|---|---|---|
| 1 | _ | _ | _ | __ |
| 2 | _ | _ | _ | __ |
| 3 | _ | _ | _ | __ |
| 4 | _ | _ | _ | __ |
| 5 | _ | _ | _ | __ |
| 6 | _ | _ | _ | __ |
| 7 | _ | _ | _ | __ |
改地貌有效性 E_week ≈ 平均(V*) ↑ + 平均(B*) ↓ + H ↓ (C.6)
C.5 四智打卡卡片(每日 1 張,90 秒)
PFOA:Pause→Frame→Options→Act(見第 9 章)
日期:____
-
鏡智(事實三行):F=_(0–1);M=_(延時秒數)
-
事實①___ ②___ ③___
-
-
平等(換位一句話):S=_(0–1);BΔ=_(偏置差粗分)
-
他方一句____
-
-
妙觀察(3×3):N=_(≥3?);C*=_(有依據欄位數/3)
-
A__|B__|C__(成本/風險/收益)
-
-
成所作(下一步+起手時間):L=_(≤5 分?);R=_(當日完成率)
-
下一步____;時間__:__
-
四智小結 Q = F + S + C* + R − L (C.7)
C.6 每週匯總板(7 天一表)
只看趨勢向上,不追求精確。
| 日 | P⁺ | E(V*−B*) | Q | 最難谷地 | 今日出口 e(R×m×v) | 末那警報詞→替代語 | 備註 |
|---|---|---|---|---|---|---|---|
| 1 | _ | _ | _ | __ | __ | __→__ | __ |
| 2 | _ | _ | _ | __ | __ | __→__ | __ |
| 3 | _ | _ | _ | __ | __ | __→__ | __ |
| 4 | _ | _ | _ | __ | __ | __→__ | __ |
| 5 | _ | _ | _ | __ | __ | __→__ | __ |
| 6 | _ | _ | _ | __ | __ | __→__ | __ |
| 7 | _ | _ | _ | __ | __ | __→__ | __ |
週結語(給下週的我):____
C.7 口袋小卡(列印剪裁用)
每張卡一行就好;貼在桌角/錢包/手機殼內。
-
三步救場:先事實/後翻譯/再改地貌 (C.8)
-
90 秒版本:現在只做下一步(≤90 秒) (C.9)
-
最小不滿:x* = argminₓ maxᵢ 不滿 dᵢ(x)(決策卡頓用) (C.10)
-
三次呼吸法:事實句|感受句|需要句 (C.11)
-
語義針灸:我在照顧明天的我 (C.12)
C.8 勾選列印清單(每日開始前)
☐ 今天三筆日誌完成 ☐ 三谷地各一次出口 ☐ 四智卡 1 張 ☐ 三次呼吸法 ≥1 次 ☐ 晚間 3 分鐘回顧
使用建議:先從一張轉依計畫表+每日一張四智卡開始;第二週再加入三谷地地圖。任何表單都可用 ✔/✖ 先做出趨勢,再慢慢加細節。
附錄D 入門友善參考
兩部分:(A) 入門讀物路線圖(零門檻、易讀),(B)「零數學」小實驗清單(每個 3–5 分鐘,直接可做)。
D.1 入門讀物路線圖(先懂用法,再看理論)
D.1.1 唯識 × 生活入門(先行動,後名相)
-
唯識生活化導讀:挑任何一本「概論式」入門(關鍵字:八識、種子、薰習),重點看「名詞表」「修心方法」。
-
行為改造:一本好讀的習慣養成書(關鍵字:環境設計、最小起手、立即回饋)。
-
溝通決策:一本非暴力溝通/決策對比入門(關鍵字:事實句、需要句、備案比較)。
讀法口訣:先把工具用起來,再回來對名詞。
工具三件套 = 事實三行 + 90 秒版本 + 3×3 對比表 (D.1)
D.1.2 對照鏡頭(各自一冊,挑你順的)
-
語言哲學鏡頭(維根斯坦):看「詞義=用法」「語言遊戲」,幫你抓「遍計所執」的邊界。
-
心理動力鏡頭(佛洛依德):挑「潛意識/重複強迫」的通俗版,對照本書的吸引子谷地。
-
腦科學/認知鏡頭:找「注意力競爭/贏家抑制」科普章節,對照「塌縮=拍板」。
-
禪修與覺察:短篇的呼吸/專注練習章節(5–10 分鐘一節),對照「降噪、聚焦」。
閱讀次序建議:生活工具 → 語言鏡頭 → 習慣/腦科普 → 再回唯識名相。
遞進規則 = 先降噪 τ↓ → 再對齊語言 → 然後改地貌(B↑、V↑) (D.2)
D.1.3 本書內部導讀(配你本文章節)
-
種子—薰習—現行:第 4 章(配 C.2 日誌模板)。
-
三性:第 5 章(配三鏡法)。
-
末那/自我偏置:第 6 章(配三次呼吸法)。
-
阿賴耶/吸引子地貌:第 7–8 章(配吸引子地圖、轉依計畫表)。
-
四智:第 9 章(配四智打卡卡片)。
-
多觀察者共識:第 10 章(配最小不滿拍板)。
D.2 「零數學」小實驗清單(每個 3–5 分鐘)
每個實驗只需紙筆/手機備忘錄。完成後在 C.2/C.5 表單打 ✔ 即可。
測量用粗分(0/1/2)或 0–1,重在趨勢不在精確。
實驗 1|通知分岔(觀察者—塌縮)
-
做法:今天三次通知跳出時,先默數 3 秒再選「看/不看」,各記 3 行(觸發/現行/回寫)。
-
指標:正向塌縮率 P⁺ (D.3)
-
目標:P⁺ 明顯高於昨日。
實驗 2|事實三行(大圓鏡智)
-
做法:挑一件小摩擦,寫三行全是可驗證句。
-
指標:事實率 F ≥ 0.6;鏡面延時 M ≥ 10 秒 (D.4)
實驗 3|換位一句話(平等性智)
-
做法:用對方口吻寫一句最可能理由。
-
指標:換位分 S ↑;偏置差 BΔ ↓ (D.5)
實驗 4|3×3 對比表(妙觀察智)
-
做法:為一個卡住的決策列 A/B/C ×(時間成本/風險/可驗證收益)。
-
指標:選項數 N ≥ 3;對比度 C* ≥ 2/3 (D.6)
實驗 5|下一步+起手時間(成所作智)
-
做法:把任務改寫成「5 分鐘內能開始」的動作,並在 5 分內起手。
-
指標:起手延遲 L ≤ 5 分;完成率 R ≥ 0.7 (D.7)
實驗 6|三次呼吸法(末那降噪)
-
做法:被刺到時,呼吸 ×3;寫「事實/感受/需要」各一行。
-
指標:自指強度 SI ↓;面子觸發 FI ↓ (D.8)
實驗 7|吸引子地圖(谷地盤點)
-
做法:列三個谷地(拖延、夜貓…),各填 D/B/τ/δ 粗分與一條出口 e。
-
指標:吸引子可控度 U =(D↓ + B↑ + δ↑ + τ↓)的趨勢箭頭 (D.9)
實驗 8|72 小時育谷(新路養成)
-
做法:連續 3 天,每天 3 次、每次 5 分鐘的「最小成功」。
-
指標:D_new ↑;返祖半衰期 H ↓ (D.10)
實驗 9|三鏡法(看錯修正)
-
做法:對一個自己「看錯」的小案,寫「事實鏡/他者鏡/數據鏡」。
-
指標:一致性 C ↑;偏誤能量 B ↓ (D.11)
實驗 10|最小不滿拍板(多觀察者)
-
做法:家庭選片或團隊微決策,先定共同目標 G,再用 minimax 選項。
-
指標:x* = argminₓ maxᵢ 不滿 dᵢ(x) (D.12)
實驗 11|語義針灸(急救三句)
-
做法:把「再 5 分鐘」改為「我在照顧明天的我」;把「你讓我丟臉」改為「我此刻感到丟臉」。
-
指標:語義導向有效性 = 成功抗干擾次數 / 嘗試次數 (D.13)
實驗 12|地貌三點微改造(轉依起手)
-
做法:為一個行為同日動三點(物理/介面/社交),今晚就上線。
-
指標:E = V* − B*(期望 E ≥ 0) (D.14)
D.3 7 天帶著走(超短版行程)
Day 1:實驗 1、7;Day 2:實驗 12、5;Day 3:實驗 2、6;
Day 4:實驗 3、10;Day 5:實驗 4;Day 6:實驗 8;Day 7:實驗 9+回顧。
週目標 = P⁺ 上升 + E ≥ 0 + Q 上升 (D.15)
D.4 使用提醒(避免過載)
-
挑 2–3 個實驗先做,不必全做。
-
只用 ✔/✖/0–2 粗分即可;趨勢比精度重要。
-
任何卡住:回到三步口訣——先事實—後翻譯—改地貌—再塌縮。
參考書目
分類整理,先給入門好讀,再到學術專著。凡與本文自有框架相關者,以【資料庫】標註。
A. 唯識與大乘根本文獻(原典/漢譯)
-
《解深密經》(Saṃdhinirmocana-sūtra)。漢譯:玄奘。★入門友善:三性、八識的經典根源。
-
《攝大乘論》(Mahāyānasaṃgraha).作:無著(Skt. Asaṅga)。漢譯:真諦、玄奘。
-
《唯識三十頌》(Triṃśikā-vijñaptimātratā)與《唯識二十論》(Viṃśatikā).作:世親(Skt. Vasubandhu)。
-
《瑜伽師地論》(Yogācārabhūmi-śāstra).傳為無著等。漢譯:玄奘。
-
《成唯識論》.玄奘依護法(Dharmapāla)等十家論註撮成,窺基(基)有《述記》。★入門友善:系統總攝。
-
《阿毘達磨俱舍論》(Abhidharmakośa-bhāṣya).作:世親。★對照阿毘達磨脈絡。
B. 現代唯識研究與導論(中文/英語)
-
Dan Lusthaus, Buddhist Phenomenology: A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 of Yogācāra Buddhism and the Ch’eng Wei-shih Lun. ★深入而可讀。
-
Lambert Schmithausen, 論文集(Yogācāra 心識理論研究)。†學術向。
-
Thomas A. Kochumuttom, A Buddhist Doctrine of Experience: A New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ks of Vasubandhu the Yogācārin.
-
John Powers, Introduction to Tibetan Buddhism(含 Yogācāra 概述)。★入門友善。
-
Robert E. Buswell Jr. & Donald S. Lopez Jr., The Princeton Dictionary of Buddhism(條目:Yogācāra、ālaya-vijñāna 等)。★查名詞好用。
-
《成唯識論》現代白話導讀(多家版本,任選一冊入門)。★入門友善。
-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Yogācāra”(最新版本)。†學術向概覽。
C. 腦神經與意識理論(對應:第 3 章「工作空間」、第 6 章「末那偏置」)
-
Bernard J. Baars, A Cognitive Theory of Consciousness;In the Theater of Consciousness(Global Workspace Theory 起源)。★
-
Stanislas Dehaene, Consciousness and the Brain(Global Neuronal Workspace)。★
-
John Duncan & Robert Desimone, “Neural Mechanisms of Selective Attention”(biased competition/側向抑制綜述)。†
-
Andy Clark, Surfing Uncertainty: Prediction, Action, and the Embodied Mind(預測處理)。★
-
Jakob Hohwy, The Predictive Mind。†
-
Karl Friston(自由能原理)相關論文。†
D. 行為科學與習慣養成(對應:第 4、7、8 章「種子—薰習—現行」「吸引子地貌」「轉依工程」)
-
Charles Duhigg, The Power of Habit。★入門友善:觸發—慣性—獎賞框架。
-
James Clear, Atomic Habits。★入門友善:環境設計與最小起手。
-
BJ Fogg, Tiny Habits。★入門友善:90 秒起手。
-
Peter Gollwitzer,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系列研究(如果—那麼計畫)。†
-
Richard Thaler & Cass Sunstein, Nudge(助推設計)。★
E. 語言哲學與方法論(對應:第 5、10 章「三性×語言遊戲」「多觀察者對齊」)
-
Ludwig Wittgenstein,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語言遊戲、用法即意義)。★
-
——, On Certainty(確定性的語境與生活形態)。†
-
J. L. Austin,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言語行為)。†
F. 心理動力與精神分析(對應:第 12 章「重複強迫×吸引子」)
-
Sigmund Freud, 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重複強迫)。
-
——, The Ego and the Id(人格架構)。
-
Otto Kernberg 等當代表述(作為對照閱讀)。†
G. 決策、因果與 AI/AGI 對照(對應:塌縮、對比決策、反事實)
-
Judea Pearl, Causality(因果圖與反事實)。†
-
Richard Sutton & Andrew Barto,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n Introduction(第 2 版)。†
-
Stuart Russell & Peter Norvi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決策與搜尋)。★
-
Daniel Kahneman, Thinking, Fast and Slow(系統 1/2 偏誤)。★
-
Gary Klein, Sources of Power(自然情境決策)。★
H. 五蘊與早期佛教(對應:第 12 章「五蘊×八識嵌接」)
-
Rupert Gethin, The Foundations of Buddhism(五蘊、緣起入門)。★
-
Analayo 等對《念處經》《阿含經》之現代研究。†
-
Buswell & Lopez(辭典)中「skandha」條目。★
I. 【資料庫】自有框架與工作草稿(文中已多處標注)
-
《Ô and Ô_self:語義模因場論(SMFT)中的觀察者塌縮幾何》【資料庫】
-
《意識原本》中文草稿/工程師重構版(計劃)【資料庫】
-
章 7.1《Semantic Lorentz Transform and Observer Timeframes》(多觀察者語義時間)【資料庫】
-
章 9.1《Semantic Interval 與語義相空間測地線》【資料庫】
-
章 10《Observer-Induced Backreaction and Collapse Topology》【資料庫】
-
章 12《Attractor Basin Engineering & Collapse Navigation》【資料庫】
-
附錄 C《Analytical Collapse Geometry & Observer Tensor Taxonomy》【資料庫】
-
《Semantic Magnetic Field》(敘事電流/語義洛侖茲力)【資料庫】
-
《樂之拓撲》(trace 繁殖幾何)【資料庫】
-
「四力 × 五行/2」提示集與 Semantic OS Prompt Framework【資料庫】
提醒:以上【資料庫】條目為內部手稿/研究筆記,供本書「觀察者—塌縮—強吸引子」之工程詮釋對照;讀者不需先讀方能理解正文。
J. 速讀指引(如何用這份清單)
-
完全入門:先讀 Dehaene(意識)、Duhigg/Clear(習慣)、Wittgenstein(選章),再配《成唯識論》白話導讀。
-
學術進階:Lusthaus → Schmithausen → Kochumuttom → 原典(《攝大乘論》《瑜伽師地論》)。
-
工程實作:Sutton & Barto(RL)、Pearl(因果)、本書【資料庫】之「Attractor Basin Engineering」。
最後口訣:先行動,再名相;先改地貌,再談意志;先對齊語言,再談對錯。
© 2025 Danny Yeun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Disclaimer
This book is the product of a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author and OpenAI's GPT-5 language model. While every effort has been made to ensure accuracy, clarity, and insight, the content is generated with the assista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y contain factual, interpretive, or mathematical errors. Readers are encouraged to approach the ideas with critical thinking and to consult primary scientific literature where appropriate.
This work is speculative, interdisciplinary, and exploratory in nature. It bridges metaphysics, physics, and organizational theory to propose a novel conceptual framework—not a definitive scientific theory. As such, it invites dialogue, challenge, and refinement.
I am merely a midwife of knowledge.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