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0日星期日

01_02_05 中学难体 西学易用

《皇极经济》目录: http://gxstructure.blogspot.com/2015/12/01.html

01_02_05 中学难体 西学易用

古人对于如何提升个人“德行”来辅助“德治”,有大量详尽和实在的论述。粗略可概括为“品德高尚”的人,就自然较容易教化别人来追随,由是改善群组秩序。而“德”化后的群组,需包含一些互让、互利、诚实、等美德的元素以持续维系。这类常理,洋人也有很多正反方面的研究,先不赘。在本节,将介绍一些个人品德之外的“德”治因素,尤其是一些国学人较少接触的东、西洋理论,以扩阔国学的视界至海外近况。

一般而言,在规划“德”化的时候,当中自有Who(何人)、When(何时) 、Where(那里)、Why(为何)、How(如何做) 等细节要拿捏。这些皆需要有过人天赋或学贯中西文理工商,才能在现代的新环境里实在掌握。

而在现实里,“制令”的圣人,很多时候还要扮演启动的领导角色。在这类情况下实施“德治”,就更需要领导人同时具备传统的“个人德行”,才可较顺利展开。即需要加上“人的天性,自己具足”的个人修为。这两类体现“德”治的要素,过往很容易被拆成两类学问来分开研究,而忽略以“德”的整体概念来贯通。亦有研究古人对“德”的整体论述时,将这两层意义交混乱套用。大家需要融会贯通、兼收并蓄,才能修到“帝德”的彼岸。

现代对应“有制令而无刑罚谓之帝”的学理,除了“品行道德”的相关研究外,也有关于构做、启动共振,以及自组织所需条件的严谨科学研究,很值得参考。比如:

Hermann Haken (哈肯) 的 “Synergetics: an introduction : nonequilibrium phase transitions and self-organization in physics, chemistry and biology”《协同学》

将激光物理学的自组织规律扩展到人民科学,是近代研究“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的先驱,其理论也称为“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

西城活裕的“渋滞学”《堵塞学》。

论述蚂蚁、逃生、交通、网络的堵塞机制,以及如何避免的建议。皆有具体的数学模型论证。

Clinton Richard Dawkins (理查德·道金斯) 的 “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

书中创造了“寄因” (Meme)一词,意谓思想概念实亦类似生物“基因”,可寄于本体上传播与进化。由此引发了无数追随者发展出对应的理论及数理模型。但其实广义之“寄因”,实乃后天八卦“出乎震”之“帝”。若以此《易》理对应诸等“寄因”理论参悟,则先后天八卦之义理,自有现代相应类象可辅研究。

Peter Miller (米勒) 的 “The Smart Swarm” 《群的智慧》。

论述自然界的生物如何按照简单规则协作,实现没有领导者的超级管理。比如书中提到生物学家格拉斯(Pierre-Paul Grassé)在1950年注意到带著土粒的白蚁,会将自己的土粒掉上其它白蚁形成的小土堆上,由是形成巨大的白蚁丘。这种籍着自己完成的表现,来刺激同伴配合行动,乃“德”治的典型。而这种“德治”现象自从被格拉斯命名为“Stigmergy”( 意译:“激发行动”或“共识主动性”)后,已引发出大量的相关学术研究。

顺带一提。格拉斯命名 “Stigmergy” 和理查德·道金斯命名 “Meme”,皆直接激发了学术界对这两个题目的热衷。这两个因为适时、适当命名,而激发起研究热衷的特例,其实是普遍存在的。大概就是《老子》“名可名,非常名”的密意,亦可以作为《老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一个参考解释,是辅助“德”治的一种精巧小工具。

由于德治的理想是“劝说”群众跟随建议的规则来自组织,而不是靠施展势力来规范群众执行。所以,上述一类帮助评估现有形势和用什么招数会引导形势往什么方向发展的学术,乃是未来发展“德”治科学的理论基石。即所谓“得其天性谓之德”的那类现代研究。

对于希望能够现学现用的读者,则可参看其它较功利的商管著作。用浅白的常理来讨论什么样的“制令”会出什么样的结果,以及事情可以如何被发展、传播。例如:

Malcolm Gladwell 的畅销读物 “The Tipping Point :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引爆点》,和 Henrik Vejlgaard 的 “Anatomy of a Trend” 《引爆趋势》。

两书皆较为通俗读物,论述了什么样的交流环境(“山泽通气”)配合什么样的启动、追随者(“风雷相薄”与“帝出乎、震齐乎巽”),会爆发出怎样的潮流趋势。

Malcolm Gladwell 的 “Outliers : The Story of Success”《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

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业精于勤。但对于关心德治的读者,书中有多个推动故事主人翁勤奋的环境因素,可参考借鉴。

Heath. C. 与 Heath. D. 的 “Made to Stick : Why Some Ideas Survive and Others Die” 《粘住:为什么我们记住了这些,忘掉了那些》。

与前面主力研讨爆发“环境”的通俗读物不同,这本书探讨的,是可实现爆发的“内容”。按王唯工《河图洛书新解》的概念,就是河图、洛书的皇极中央“五”,那个能够骑劫环境,实现其传播目的的神秘因素。这个爆发的“内容”亦就是《自私的基因》里面所说的“寄因” (Meme),都可以互参研究。

由 Richard Thaler 和奥巴马的“温馨提示总管”(Office of Information and Regulatory Affairs) Cass Robert Sunstein 一起撰写的名著“ Nudge”《温馨提示》。

本书演示如何透过“提示”而非规例来影响群众的抉择,算是辅助德治的一些小工具。其最脍炙人口的示例,乃荷兰阿姆斯特丹机场男厕尿槽里面的苍蝇图案,由于为男士提供了准确目标,使浅出的尿花减少了80%。但书中所举其它较政治性的示例,按古人标准乃属于“术”而非“道”。圣人就算按需要使用了,也不会像这巴马那样著述宣扬,以免败坏民心、风俗。
上述大概就是“得其天性谓之德”、“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等,配合“霸”道连锁爆发的商管应用。

此外,还要介绍一本在当年被坊间传说是除了《圣经》和《论语》以外,世上最畅销的第三本书籍:戴尔·卡内基的“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如何赢取友谊与影响他人》或《人性的弱点》。

该书用有说服力的实例,并提供具体的操作细节,描述(1936年时候的现代人)应该如何奉行西洋传统行为美德,以达至功成利就。我对本书中心思想的肤浅理解就是:“如果你想快速发大财,那你就必须精研待人以诚”。在道德沦丧的社会,本书因势利导,以深具说服力的事例,导人向善,不失为一股拨乱反正的清流。《人性的弱点》到今日依然是一本畅销的经典,潜移默化了近代不少洋人。戴尔·卡内基所演绎的,大概算是一种无领土与子民的“帝”德。

若要在当代洞明“德”治,不通晓大量类似上述的现代数理、商管、人民科学,恐怕易流于自说自话、各说各话的空洞困局。而更高一个层次的“道”治,虽偶然有天纵英才或机缘巧合的圣人可心领神会而实现,但若要透过学习课程来系统追求“道”治的话,那还是要先努力学习好关于“德”治的现代理论,以打好基础准备将来突破至“道”治的境界。

除了上述那些普及书籍,还有一些为中土所忽视的研究,例如傅志彬所著的《洗脑的历史》,罗伯·赖特(Robert Wright) 所著的《神的演化》(The Evolution of God),以及于城等著的《神棍列传》。这些读物排比罗列了各种“洗脑”的正反实例,探讨各种教化技巧,是如何由不同方面深入影响着信众行为。

技巧原本无善恶之分,而这类书籍都记载了不少反面教材。高超的教化技艺,常被别有用心的组织滥用,以操控信众,谋取私利。事实上,“帝”德能被广传,虽必缘于某些教化技巧(凑巧)被适当用上,但使用这些教化技巧而大获“成功”的组织,却往往会兼用威吓强制的手段加诸信众,那自然就不符“有制令而无刑罚”的“帝”号,顶多只能算是个“王”。搞不好,则连“霸”也当不上,只是个澈头澈尾的行骗罪犯而已。


© 2016 Danny Yeun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上一节:01_02_04 山泽通气
下一节:01_02_06 乡愿德之贼 虚火入魔

01_02_04 山泽通气

《皇极经济》目录: http://gxstructure.blogspot.com/2015/12/01.html

01_02_04 山泽通气


前面提过,“德治”的另外一个要素,是看出业界渴求什么标准、守则的准确眼光或学识。这方面的学理,在动荡或变化中的环境,比如在互联网的浪潮里,就不是单纯用常识或应用古圣教诲的老生常谈就能准确拿捏,若非刚好有紧密相关的经验,就必须掌握涵盖范围很广大的基本理论,才能帮助看清形势。

那到底古人对“德”的标准,是如何从基础构建出来的呢?我们可由国学的源头,《易》来探讨。

先天八卦的“山泽通气”,狭义而言只是一个凝聚资源,孕育发展的环境。但配合其自然对应的后天八卦,则是对系统、生态进化机制的描述。

在《易》学的先天八卦模型里,有“山泽通气”一说。指阴阳在乾坤定位后,于“天”理层面的“阴阳交媾”。具体乃是对应一套能孕育出反馈循环的共振(气)环境,其中“山”是保护外袭和阻止资源外逸的屏障,而“泽”则是凝聚一些要素滋长的温床。顺带一提,温床远处是必然的“山”,而屏障内部则是必然的“泽”,类似的阴阳互轭是先天八卦基本特征,会在下册《逆理熵机》中详述。

“泽”的环境会滋养出多样性或创新,而“山”所构成的德泽落差,会成为不同物种发展的挑战,进而压逼出技能的改良,实现物种进化。要充分捕获在“天地定位”间流动的要素,便要构建紧密的“山泽通气”系统,将捕获的要素保留在小环境里循环使用。以持续支持“风雷相薄”的连锁爆发,及不断重复后天八卦“帝出乎震、齐乎巽。。。”的周期循环。

虽然理论上,设计集会规章(平台、泽)和现场领导行动的人物,没有必要相同。但在实务操作里,“帝”往往要兼演“帝出乎震”的“寄因”(“Meme”,音译:谜米)角色。即需要在集会环境里,构建一个适合自己引发起哄的事件。具体的《易》学模型与细节,还要在第二册《逆理熵基》以专门篇幅来论述。



© 2016 Danny Yeun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上一节:01_02_03 完全德治手册:德仁不二
下一节:01_02_05 中学难体 西学易用

01_02_03 完全德治手册:德仁不二

《皇极经济》目录: http://gxstructure.blogspot.com/2015/12/01.html

01_02_03 完全德治手册:德仁不二

按《皇极经世书》“五帝同言而异教”的描述,“帝”会因应不同的客观情况,施行不同的良性洗脑(教),使民众从心底里乐于协同互助,进而演化出不同的风俗习惯(礼、乐),把“和”的效果巩固并延续下去。即前文所述的:“《礼》以节人,《乐》以发和”和“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故简而言之,“德”治”于企业,往往是首先谋划出明显对整体业界都有利的“标准、守则”,然后组织乐于接受这一套的小众来构建平台,使利益得以保留以凝聚更多群众。在构建的过程里,“帝”往往要先牺牲自己,奉献启动运作的要素,以吸引别人加入。而在平台初创之后,还要不时协调、维系秩序。在现实里,甚至要用等而下之的王、霸手段去诱导、惩罚、操控细节,以锁定良性循环来持续运行。

此中,凝聚是“德”治的关键,可透过两个不同方面的能力来实现,只须具备其一就已经合格。其一是有过人眼光或学识,能准确看出业界渴求什么标准、守则;其二是拥有领导业界推行这些标准、守则的领导魅力(怀德)、技巧或资源、势力。

实务操作上,由于扶桑(今译:大峡谷)浮夸之风已在中土生根,故此今天能似模似样作口头评论的人非常之多,但却仅有少数人真可躬身落实改变。故此,圣人一般还是需要本身具备“怀德”的创投资本,然后透过牺牲自己,先行投放一点资源,才可顺利开启良性循环。

在环境稳定的时代,很多很多人都具备建议合理改善方案的能力,故此实务上的重点,往往便不在于倡议者的思考力,而更在于其落实执行的推动力。所以在现代,想权当一阵子五帝的捷诀,便是衡量自己有什么本领、优势可“舍得”出来贡献,积极搜寻与凝聚那些乐于配合的核心群组。渗透其中,孕育良性循环。这虽然与个人的魅力、品格紧密相连,但与传统的“德行”还是有显著分别。因为这捷径只要求你去寻找那些认同你的优势是“德”的群组,而没有指定一些传统的行为标准为“德”。

综合而言:发明创道,众愿维德。



© 2016 Danny Yeun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上一节:01_02_02 德治古义
下一节:01_02_04 山泽通气

01_02_02 德治古义

《皇极经济》目录: http://gxstructure.blogspot.com/2015/12/01.html

01_02_02 德治古义


让我们盘点一下,古人心目中的帝“德”。

《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按此描述,“帝”舜所居处,无私互助风气得到发扬,大量民众自发迁往舜的部落聚居。但舜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管子·版法解》:“凡所謂能以所不利(自己)利人者,舜是也;舜耕歷山,陶河濱,漁雷澤,不取其利,以教百姓,百姓舉利之。此所謂能以所不利利人者也。”

看来“帝”舜所建议的“德”治,除了使民众心灵快乐外,实质生活(利)也有所改善。在没有强迫人的情况下,使历山、雷泽的民众聚集在一起,无私互让。而从一开始,舜除了身体力行为他的建议示范之外,他还曾经作出过一些能感动人心的牺牲(以所不利利人),才使得民众获得利益以后,乐意将利益分享,并自发遵从“舜”没有约束力的领导。这看来类似于今日由某领域的专才,建立论坛(BBS)来引导其他能人参与分享技术经验的聚人机制。

邵雍《皇极经世书·观物内篇》:“三皇同意而异化,五帝同言而异教,三王同象而异劝,五伯同数而异率。”

依上一章的讲法,“皇”的“意”就如金庸《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传授张无忌的那种太极剑“意”,可由此“化”出不同的变化以施用。而“帝”的“言”就类似现代人所谓的“理论”。

三皇的“意”无形象、无具体规范的理论。五帝因为本身的才能或客观环境不如三皇优越,故其“德”要透过较具体的理论(言)来推展。

 “意”、“言”、“象”、“数”的差异,可比喻为,“皇”只点出建一条桥来接通两地的概念(意);“帝”却因应情况以木条、画图或牛顿力学,解释桥的理论(言);“王”则把桥的实体模型(象)摆出来,规范学生模仿其外形;“伯”则将桥的长短高低(数)具体指定,分别只在于应用图则、模型还是文字描述来指定。

由此可知,古人认为最高明的学问,都必定包含心悟的内容。现代人崇尚科学,反而追求将高深理论,绝对的具体化,虽然也会欣赏必须心悟的艺术,但早已习惯将艺术与科学分流理解。

此外,真实的“德化”并非等同实体建设,而是要催生一套无形的“礼、乐”制度,使“和”的状态持续长久。

桓谭《新论》:“三皇以道治,而五帝用德化;三王由仁义,五霸用权智。。。无制令刑罚,谓之皇;有制令而无刑罚,谓之帝;赏善诛恶,诸侯朝事,谓之王;兴兵众,约盟誓,以信义矫世,谓之霸”。

意谓那些“礼、乐”皆很“行”的人物、机构,必须要“行”到一个程度,那怕不落力推广,民众也会自行遵从的,才算符合有“德”的称谓,具备“五帝”的资质。退一步而言,若其“礼、乐”虽然也挺不错,但当落实执行时,还是免不了搞些上纲上线,用“仁、义”或“不仁、不义”去唬、劝顺从,闲时还要费神来赏善罚恶什么的,则这类管治的头领,只配称为“王”,古人评价要逊“帝”一等。

所以,“礼”、“乐”在各类型的管治方式,皆会存在。所不同者,“道”治的礼乐自然发生,“德”治的礼乐稍作点拨大家便自发推广;“仁”治的礼乐获多数人乐意支持去强加全体,“权”治的礼乐则由“霸”握夺时机而独裁。


© 2016 Danny Yeun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上一节:01_02_01 德者“掂”也
下一节:01_02_03 完全德治手册:德仁不二

01_02_01 德者“掂”也

《皇极经济》目录: http://gxstructure.blogspot.com/2015/12/01.html

01_02_01 德者“掂”也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在这段《乐记》里面提及的“得”,当是现代汉语“行”的意思。其意境就有如周星驰在港产片《食神》,高嚷“掂!”的那一刻(“掂”在《食神》里大概是取管用、稳妥义。其本字或许是“扂”,待考)。

人人都觉得“行”,就能凝聚资源、吸纳人才,发挥犹如平台的作用,孕育事业的发展,《易》学称这种环境为“泽”。配合“山”代表环境的制约,便可能发展出相互协同(和)的秩序(礼)。偶尔还会激荡出一些秩序,能在环境里持续进化,变成长久自我稳固与适应的机制,《易传·说卦传》称此为“山泽通气”。

在这类平台上的相互协同,洋人称之为“Synergy”(音译:适纳机),古人则以“和”字来比喻。而“和”的出现,正正表示有某种秩序存在,这秩序洋人称为“Propriety”(音译:颇配雅体),古人则称之为“礼”。

而“礼乐”在“德”的平台上,又是如何发挥用的呢?《史记·滑稽列传》记述了孔子的看法:
“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

意谓“礼”主要是由外表规范人。故要达至自发协同的“和”,还是得靠“乐”。配合孔子于《论语·泰伯》所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当比“礼”具有更根本的意义。

也就是说,有“德”者除了需要本身就很“掂!”之外,还要能够升华其“德”,将凝聚群众的吸引力,由单方指向“帝”的核心,演化为成员间相互扶持的规律机制 - 也就是“乐”(《易》家偶尔会用“化气”来比喻这类演化过程),使民众乐于亲近“帝”之余,也乐于参与群组,从中发挥贡献,吸引更多成员参与和逗留,以此提供更多贡献,开展出良性循环,实现相互协同的“和”。

否则,若单单只有表面的守规矩、互尊重(礼),而没有“和”的实质,则其“掂!”只算是拥有“德”的潜质,而并没有全面“掂!”出个“德”的结果来(礼乐皆得)。古今中外,有德行、有技术、有资源,而不能实现成功治理的事例,多不胜数。

上述那个“乐”的机制,可以是传统、风俗、习惯。在现代,则不妨看成是Web 2.0的概念:即本来拍手无尘的群组成员,感群主大德凝聚于群组里,各自生产出娱乐给其他拍手无尘的成员,相互消费。渐渐大家不假外求,都可以变得富有。此外,靠催谷服务性行业来发展经济的所谓升级转型,也是类似的无中生有原理,其结果是相互协调的“和”,以及得到娱乐的“乐”。但最原始、简单的实例,则是恋爱。


© 2016 Danny Yeun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上一节:01_02 帝德
下一节:01_02_02 德治古义

01_02 皇极经济 帝德

《皇极经济》目录: http://gxstructure.blogspot.com/2015/12/01.html

01_02 帝德

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
“德是什么呢?中国古书训诂都说:德,得也。得之谓德,得些什么呢?后汉朱穆说:得其天性谓之德。郭象也说:(《论语皇侃义疏》引)德者,得其性者也。唐韩愈《原道篇》里说: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只有人的天性,自己具足,不待再求之于外,而且也无可求之于外的。”

扩展前述“道”的框架,“德”当为“道”通之后,配合下一阶段发展的管治方法。但正如大多数人一样,錢先生在上文把“德”在两个不同方面的概念,混合起来交替表述。

首先以“得其天性”论之。一位领导若不涉及发明创新的“道”,而又要做到《新论》所言的“有制令而无刑罚,谓之帝”,则必须兼具洞明群组互动关系的睿智,和强大的凝聚力,才有可能落实其无刑罚的制令。

此中凝聚力的来源,既可以是源于领导的个人品格或背景,又可以是纯粹因为“点子太好”或配合时机绝妙,故能以理折人,进而一呼百应。

比如地铁月台暗示乘客排队的黄线;或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机场男厕尿槽,能帮助减少80%尿花浅出的苍蝇图案。这类典型的简单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乘客或尿客皆有遵守规则、利己利人的意愿。而挑战领导人的,就不过是一条设计“制令”的单纯智力题。可见到,若民风于个别范围已具备“足乎己”的要求,那就算领导人本身并不具备“足乎己”的高尚修养,依然可以将“得其天性”的“德治”实现于群组的相应范围。

至于领导的品格或背景,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声望上加以利用。这声望一方面可以是由过往的功绩所建立,而另一方面则又可以是源于其它无关因素,例如:诚实、无私、他近来气势如虹、他爸是李刚、等等。故此,广义的有“德”之人,只要大家在印象中都觉得他或他的点子可靠,就起码能够在短期内发挥作用。而若偶尔有幸凑巧成功,就更有机会被社会按成败捧为英雄,名留商管案例。

反之,若单按《原道篇》“足乎己,无待于外”的性质来衡量“德”,那便偏向为个人操守的考量了。表面上,“足乎己,无待于外”只代表个人欲望可不假外求、自给自足,也就是不会占人便宜而已,这与管治应用的关系实在迂回。但典籍都爱把这类品格作为“德”的典范,与长期凝聚人、物、资源的管治作用挂钩。

“高尚品格”与“凝聚资源”这两个不同方面的概念,在上古已经常交混在一起统称为“德”。而至于前述“体会民众需要,提供方案”的才智,相对反被冷待。似乎古人相信,只要能够把人自发凝聚起来,就会自然发展出和谐。先民亦以此教育后人,使不论庸慧,皆可信受奉行,孕育宗族的长稳发展。

“高尚品格”、“凝聚资源”与“体会民众需要,提供方案”三者间的互动关系,其实早已被上古圣哲所透彻洞悉,并将诸无限引申发展后,返璞归真为《易经》里面的四个字:“山泽通气”。其意境亦已超越了上述的人事范畴,复包涵着宇宙万象。洋人要到大清咸丰年间,才有类似的概念普及,名“Natural Selection”(音译:那处适理速)。



© 2016 Danny Yeun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上一章:01_01 皇道
下一节:01_02_01 德者“掂”也